图为:西陵八景之“三游雨霁”
图为:三峡文化新天地
图为:715文化创意园
图为:宜昌国贸珠宝厅
图为:三峡书局开展活动
图为:宜昌东山卓悦文化城
这里,因长江三峡西陵峡而得名,是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所在地。
这里,是“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山水画廊,白居易、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陆游都留下了光辉诗篇。
“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西陵区,是宜昌市中心城区,有着7000多年的人类繁衍生息史,公共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文化遗存丰富、文化机构众多、文化人才集聚。
作为宜昌市老城区,西陵区又同时面临土地资源紧缺与公共文化设施增长的矛盾、人口总量大文化需求大、人口结构复杂文化多元化、文化资源权属多头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和挑战。
如何从机遇和挑战中找到突破口?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如何让千年文脉传承发扬,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宜昌市西陵区委书记卢斌说,全区上下充分认识创建示范区是提升西陵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福民强区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五个西陵”的重要保障。西陵区自2015年11月取得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在省市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大美宜昌、首善西陵”的发展定位,突出“核心城区创新示范”的差异化特点,全面推进群众文化“三五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加坚实,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创建内容、创新实践项目已全部完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年蝶变,峡江见证。如今,西陵区形成“大文化”的新时代新格局,发展特色鲜明,示范效应凸显,正在深化“全省群众文化繁荣发展试验田”建设,打造全省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西陵样板”,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西陵模式”。
全面创建双轨多级托起高密度“文化圈”
优美的歌声在滨江公园上空回荡,秧歌舞、健身操随着音乐欢乐起舞,字正腔圆的戏曲唱段从人群中飘出……夷陵广场、滨江广场、南湖公园,走在西陵街头巷尾,阵阵文化新风拂面而来,厚重的传统文化经过多年传承和创新,绽放出新的时代风情。
西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由区长任蔚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实行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建立重大文化项目绩效考评机制,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底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工作,建立了群众文化需求征询与意见反馈平台。全区文化事业经费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三年来,西陵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辖区初步形成了以“两馆”为龙头,以街乡“一站一点一中心”为骨干,以社区“两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8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区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等文化场馆设施。投资800多万元对图书馆进行2次改造升级,实现了从三级馆到一级馆的跨越。先后投资5010万元,完成西陵、云集、学院等5个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对大部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升级。
三年来,西陵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三年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4280场次,参与人数达20余万人次。2017年,该区图书馆到馆人次突破27万,建成了20个图书馆分馆,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身份证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建成了9个文化馆分馆和25个文化服务点,投资230万元,实现了标识统一化、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品牌共创化、服务体系化建设。
三年来,西陵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迅速。2017年以来,数字化建设投入100万元以上,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网站,购买了40万册数字化图书资源库,建立了移动图书馆,在图书馆总分馆配置了电子书下载机,基层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电脑等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将辖区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深化公共文化数字资源集成平台“西陵e家”建设。
三年来,西陵区特色文化活动影响广泛。利用传统节假日、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深化“西陵庙会”“四季多彩西陵”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体育节、新市民读书节、戏曲进校园、西陵文化讲坛等11项特色品牌,开展演出、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竞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与群众参与面,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三年来,西陵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街道有文化专职工作人员21人,保证了每个街道文化工作者3人以上。社区文化室文化工作人员78人。辖区登记在册的文化名人116人、文化骨干2880人、文化志愿者5835人。保障了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场馆、设施和人员的有效配置。
三位一体草根社团形成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一个个穿着旗袍的丽人迈着优美的步伐。在西陵区群众艺术馆内,50多位飞霞时装艺术团的队员们在这里训练,这群普通社区居民曾经在北京国际中老年模特艺术大赛中,一举摘得桂冠。西陵区以“特色文化社区”作为城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本着“立足社团、夯实社区、社会助力”的思路,突出“社团、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出台了《西陵区群众文化体育社团扶持办法》,为文化社团组织提供启动资金、活动经费补助、工作经费补助等资金扶持,带动文化社团建设,推动社区文化空间向社会空间拓展,不断完善文化制度创新设计。
目前,西陵培育了各类文化社团组织192支,法人制文化社团56 个,文化体育爱好者近12万人。三年来,产生了墨池书院、尔雅诗社、孟尝君文社、石板溪拍客团、果园文学社等一大批在全省、全市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社团组织,树立了陈金华、刘兆奎、张彬、望西陵、李晓霞、徐世让等一大批草根文化带头人。创作出了《西陵文艺丛书》《情满绿水青山》《黄金水道》《果园文学》《格格吉祥》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打造了《哎呀我的爹》《赛龙舟》《永远的陪伴》等一批荣获国家、省、市奖励的精品文艺作品……
让特色社区实现坚持“一街一特”“一社一特”,形成了“人文学院”“标杆云集”“智慧西陵”等鲜明的文化符号。打造了墨池社区“守望邻里一家亲”、环城北路社区“民族文化园”、山庄路社区“孝老文化”、锦绣社区“家和艺社”等城市特色社区文化品牌。形成了46个特色文化社区。社区长年坚持每月一主题、每月一活动,先后开展了“尔雅诗会”“新市民读书节”“邻里美食节”等系列社区文化活动。
西陵区拥有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中省在宜企业、市直单位169家,名地名街名巷52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场所1017处,活动面积达689320平方米。通过政府购买、设施设备配置、免费开放补贴等形式整合了80%以上社会资源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三峡大学图书馆全面实现免费开放,辖区居民可借阅422万册图书。西陵区美术馆免费举办美术、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展出121位名家名作,展出作品1132幅。聚橙院线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演出机构,承办了各类国内外优秀演出、活动超过175场次。
创建不止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西陵模式”
西陵区是宜昌市的主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也是本次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中省会以外唯一的主城区,通过不断探索,建立一套了适合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西陵模式”。
西陵区注重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整合与渗透,不断推进区直、区属、区域公共资源共享,促进跨界、跨区、跨行业的文化资源整合,打造了“共享+整合+公补”文化空间的拓展模式。以益美术中心和三峡摄影美术馆为试点,实行“民营公补”,逐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潜力。香港柏斯琴行以无偿的方式,提供100架钢琴进社区、进校园,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学琴练琴的公共空间。
推进法人组织规范化进程,营造各类文化精品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建立了“法人+精品+品牌”文化组织的繁荣模式。西陵区的精品文化品牌活动——“西陵庙会”已经连续举办十二届,其跳出了政府补贴办活动的传统圈子,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操作的方式实现“政府搭台,商家唱戏,百姓参与”的目标,将庙会经济与地方特色、传统民俗、时尚文明与地域文明的有机结合,有力提升了西陵乃至宜昌的文化品牌与内涵,推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滚滚而来的人气携来了巨大的消费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庙会经济作为春节经济的主力军也渐成气候。西陵庙会已不单单是一个庙会,它已经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一个有力引擎。
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促进特色文化个性化,创新推进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城区居民的文化需要,建立了“个性+标准+市场”文化服务的扩展模式。积极推动宜昌钢琴文化产业园、东山卓悦文化城、国贸旅游文化产业园、三峡文化天地、715文化创意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引导和服务市场主体建设,大力培植文化消费,形成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以产业提升带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文化产品大众化、文化服务社会化,形成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引领和带动湖北省其他地市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无止境,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无止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止境。创建始终在路上,西陵区将继续坚持三位一体的创建思路,深入落实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创建原则,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继续前进。
以需求为导向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吴理财(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宜昌市西陵区以建设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文化建设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文化社团建设丰富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以社会多元文化建设回应民众的多样文化需求。西陵区注重社区、社团和多元社会力量的协力合作,利用传统节假日、重要文化活动日等机会,开展“西陵庙会”“四季多彩西陵”广场文化节、社区文化体育节、农民读书节、市民文化大讲坛等特色文化活动,在积极增进民众对文化享有度的同时,也有效扩大了群众文化参与面,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探索公共文化治理的基层模式
陈世香(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在优化公共文化治理结构与治理秩序的基础上,促进现代公共文化的发展,是公共文化治理的核心命题。宜昌市西陵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立足文化社区、依托民间文化社团、面向广泛的社会力量,构建起了公共文化多元共治的基本范式。同时,西陵区通过特色文化社区支持制度、文化志愿者及“草根”社团支持机制、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等制度创新,力图调动与激发社区、社团及其他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活力与合力,为公共文化治理的推进提供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探索模式。
让社区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中心
陈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陵区是宜昌市的主城区,拥有大量发展成熟、富有特色的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过程中,西陵区立足社区,积极支持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了以孝文化、爱文化,廉洁家风文化等为主题的一批特色文化社区。并且,西陵区以社区为中心,将文化空间向社团和社会空间拓展。这种着力于将社区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中心,串联起社团、社会等广泛空间,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深度与广度覆盖的建设思路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