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裴蜀华 通讯员李优、周丽华、王雪瀛)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关于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宜昌斩获金奖1项、优秀奖2项。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昌东阳光”)的发明专利“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荣获金奖。
这枚沉甸甸的金奖,不仅为湖北捧回了发明专利领域的最高荣誉,也实现了宜昌在中国专利金奖榜单“零”的突破。
作为国内专利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专利金奖的竞争十分激烈。众多强手“比拼”,宜昌东阳光“突围”的秘诀背后,是企业二十年磨一剑的研发定力,是宜昌举全市之力的坚实支持。
18年“硬核”研发背后 是创新与坚持
当硬核研发遇上产业深耕,“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传奇便写下最佳注脚——
宜昌东阳光制剂车间,8条自动化包装生产线上,一袋袋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打上生产日期、加盖追溯码后,被包装入库。这些颗粒制剂将“乘坐”卡车,从宜都运送至全国各地。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生产车间。(东阳光长江药业供图)
奥司他韦是防治流感的主要抗病毒药物之一,在全球使用超过20年。作为国内及全球最大的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宜昌东阳光对该品种的产业建设深耕多年。
从一颗小胶囊,到一袋颗粒剂,小药品打开流感用药大市场。从一个发明专利,到捧回金奖,这条“国奖”之路,宜昌东阳光走了18年。
中国儿童用药普遍面临“剂量靠猜、分药靠掰”的困境。此前,国内在市售的磷酸奥司他韦剂型为胶囊,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流感重症吞咽困难患者来说,存在剂量不适用、剂型缺乏等问题,无法保证给药安全性。
推动新剂型上市、满足不同年龄段用药需求,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牵头,开发奥司他韦颗粒制剂,宜昌东阳光实现产业化落地。
但,研发的路并不顺利。
虽然有奥司他韦胶囊的生产经验作为基础,但颗粒制剂对于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让产品更稳定、更安全,成为了宜昌东阳光磷酸奥司他韦研发团队的主攻方向。
2年后,产品突破稳定性的技术攻关,宜昌东阳光独家产品“可威”颗粒通过评审实现上市,标志着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制剂成功实现产业化,成为儿童流感用药首选,填补了市场空白,更丰富了国家流感防控药物体系。
2011年,“可威”颗粒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4年,宜昌东阳光对颗粒口感进行工艺升级,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
如今,宜昌东阳光已构建奥司他韦生产供应链,承担了国内奥司他韦90%以上的需求用量,该颗粒制剂产品产能达到40亿袋/年,2023年可威系列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围绕该项专利,宜昌东阳光申请奥司他韦系列发明专利共5项。
351天!三级联动护航“突围”
2024年初,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申报工作启动。
湖北能报什么?我们有什么?能不能再获一次金奖?
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省知识产权局展开“地毯式”筛查。
于是,宜昌东阳光奥司他韦颗粒制剂研发专利“冒”出来了——“这是能守护千万家庭健康的专利。”一场长达351天的“省市县”局三级联动“冲击”中国专利奖金奖的行动拉开了帷幕。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东阳光长江药业供图)
申报材料打磨是首场攻坚战。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联合宜都市知识产权局,与宜昌东阳光研发团队先后多次前往北京拜访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多方梳理专利技术脉络,对照专利申报要求,一遍遍修改细节、优化提升。
从去年1月15日材料寄出,申报经历了内部初选、答辩和评审多个环节。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局和企业也经历着专家辅导、压力测试、“实战”演练等申报“闯关”,在深秋的答辩现场,这份承载着长江中游创新力量的材料,最终以“质量新颖、技术先进、社会效益高”等多维度的优势胜出。
佳音传来,这个金奖是宜昌零的突破,也是宜都的突破。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近年来,宜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全面优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体系,以县域之姿创造“知识产权”新成效。该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15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件,有效注册商标4935件。
湖北专利地图上,标记出从江汉平原到鄂西群山的创新足迹——这次专利评选,湖北摘获1项发明专利金奖、1项外观设计金奖、1项银奖和24项优秀奖,继2020年获得1项金奖后再次实现新突破。
持续赋能 宜昌高价值发明专利全省第二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连接创造与运用的桥梁。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宜昌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支点建设,通过知识产权增总量、提质量,大力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运用。
近年来,宜昌知识产权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摘得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试验区四块“国字招牌”。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8505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1.67件;高价值发明专利2729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95件,同比增长20.53%,均全省排名第2。
依托科技创新,东阳光在宜都建成了世界首创的生态繁育冬虫夏草产业化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中高压化成箔生产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大环内酯类原料药发酵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抗流感药物磷酸奥司他韦(可威)国家战略储备及军需特供药品生产基地。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专利产业化案例入选湖北省首批十大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供图)
支持企业专利转化,打造企业创新“硬核”实力,不仅在宜昌东阳光产生成效。宜昌通过持续赋能知识产权发展,让企业造血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更强——
从支持品牌创建、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鼓励国家专利申请等11个方面出台激励政策,拿出真金白银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单项最高可奖励50万元;制定印发《宜昌市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宜昌市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项目的评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人才奖励政策,推动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升。
宜昌正以强举措、优服务、高效能,借知识产权创造,释放更大的产业发展势能。
“我们将强化支点意识,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赋能’工程,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宜昌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宜昌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