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传说故事会暨非遗文艺汇演现场。向红梅 摄
屈原传说故事会暨非遗文艺汇演现场。向红梅 摄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向红梅)6月4日,在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非遗文化展示区”现场,以“三闾刺绣”为基础的坐垫、抱枕等系列手工绣品一经展出就吸引了游客目光。
“三闾刺绣”兴起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承,2018年4月由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非遗保护名录。
“历史流传的针法多达100多种,至今仍被传承运用的仅剩10余种。”秭归县非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对于非遗文化,实用是最好的传承,实用是最大的发展。”2019年,秭归多次开办传统刺绣培训班,共培训绣娘100多名,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展台的另一边,山均艾草有限公司则以“艾草”为主要原料,开发出艾条、艾柱、艾绒、足浴包等随身灸类产品,把“艾文化”与“艾产品”创新融合,让“端午艾”习俗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彰显,实现“活态”传承。
本次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是四大活动版块之一,持续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覆盖的人群也最广。秭归南门广场上的“非遗文化传承展示区”共设展台10个,展出九畹丝绵茶、慢工绣艺、山均艾草制品、秭归竹编、峡江木雕、秭归民间书籍等10多种非遗文化作品及产品,游客和当地群众可以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月4日晚,秭归县城橘颂社区文化广场上,“屈原传说故事会暨非遗文艺汇演”上演。“屈原从宜昌秭归而来,带着长江的风,大山的魂,爱国忧愤的情怀,一跃而跳,从此一个人的忌日成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这样讲述。
当晚,共有5个屈原传说传承人讲述屈原故事,期间《秭归花鼓舞》《薅草锣鼓》《杨林高腔》等6个非遗节目上演,社区群众及慕名而来的游客享受到一场非遗文化大餐。
“非遗的本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它源于民间,也必将回归民间。”秭归县文旅局局长商祥君说。
截至目前,秭归已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1个,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省级非遗名录6个,市级非遗名录14个,县级非遗名录9大项43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89人,县级4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