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溪老街”向游客开放。记者章巧慧 摄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方龄皖)“作为民间艺人,我们要的就是舞台和听众,车溪景区为我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当观众热情的掌声响起的时候,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候。”6月4日,在宜昌市车溪景区,65岁的省级山民歌传承人李德翠说道。
宜昌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同时,宜昌作为全省最早在景区引入非遗传承人的城市,在文旅结合、非遗传承方面打造了良好的样本。不久前,宜昌市出台《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保护“非遗”。
车溪是宜昌拥有非遗传承人最多的景区,目前有吹打乐、堂调、山民歌、打连相、三棒鼓、号草锣鼓、皮影戏、摆手舞、宜昌评书等13个非遗项目,共有非遗传承人9人,师徒传习从业者40余人。
李德翠来车溪之前,在家里务农。已故车溪风景区创始人岳发祥特地派人“抢挖”她到车溪景区表演,一工作就是10多年。每年,都有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来向她学艺,“学生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都是‘非遗’传承的希望。”
宜昌车溪青龙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重宜介绍,经过多年经营,景区文化已成为吸引客人的重要因素,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和发扬创新正在规划之中,力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档次”。
同时,车溪景区力求打通民间艺人们的学习交流渠道,同时不断提高创作表演水平。景区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他们精彩的表演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人在景区的表演,也成为非遗项目传承、展示的舞台。
许乐康去年3月进入车溪大舞台学习琐呐、歌舞。虽然工资不高,但许乐康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说,车溪这个舞台是展现民间艺术的一个平台,是它让他更进一步认识了民间艺术的灵魂与精神。
皮影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徐成树与他的两个兄弟在车溪景区表演皮影戏。此前,宜昌多家景区向徐成树发来了邀约,但徐成树还是选择留在车溪景区。“对这里的山水有了感情,对这里的舞台有了感情。”徐成树说。
宜昌市群艺馆副馆长黄贞进表示,景区引进非遗传承人有利于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提高其知晓度,传承人与景区工作人员同住同吃同表演,有利于口口相传,有利于增强景区的文化底蕴,使之具有厚重感和更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