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宜昌频道 > 资讯

屈原故里开设“云上端午习俗馆”传承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12:31 来源: 荆楚网

屈原故里“云上端午习俗馆”截图。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向红梅)6月21日,屈原故里“云上端午习俗馆”上线,借助网络平台,秭归将端午食俗馆、端午习俗馆、龙舟馆、生态馆、游江招魂、民间祭祀馆、屈原家宴、稻场娱乐、屈原祠、非遗馆、三闾骚坛等多个展馆搬到网上,以图片、文字、短视频、解说词为一体的呈现方式,介绍屈原文化、端午习俗,邀请全国人民共享文化盛筵。

VR 360度全景展示,“解锁”民俗背后的故事

“借助VR全景,将民俗立体化、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秭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雷青松介绍,不再局限于“走马观花”似的碎片化游览,全景展示引领观众观察场馆里的每一个场景,更好地讲解细微之处的内涵和不为人知的轶事趣闻。

“民间祭祀馆”以屈原老家乐平里的屈原庙为场馆,讲述当地对屈原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台阶、大门、天井、正厅……随着镜头转换,观众被不由自主引导走过一条朝圣诗祖的寻根之路:居住在这里的守庙人,曾无数次打开斑驳的木门,迎接晨曦;几案上的香炉,还有三支残香没有燃尽;一本打开的诗卷,静静放置在桌子的一角;围坐在一起的泥腿子诗人,用乡音吟唱着新写的诗句。

“让观众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寻找,再到习俗的介绍里去印证。”雷青松说,民俗背后的故事更生动、更丰富,这种讲述更为鲜活。

文字+图片+视频+音乐,非遗成为“新晋网红”

“五月五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徐贪德就拿着镰刀出了门……”端午习俗馆,以人物为线索讲述屈原故里割菖蒲、挂艾蒿的古老习俗,讲述当地斗草、挂艾的独特之处。一篇百十字的介绍,几张精选的图片,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再配以一段清新悦耳的音乐和解说,让云上艾香馆成了颜值爆表的“网红佳作”。

端午食俗馆则以屈原《招魂》里的诗句为食谱,展示屈原家宴的经典菜肴,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的全方位展示,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引人食指大动。

当传统文化遇上“云上展播”,既满足了疫情期间观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带动了网友的观展热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内容增值。“便于传播、便于交流、受众更广,更亲民、更开放,也更接地气。”一名网友观展后发表留言。

屈原文化、端午习俗从“云端”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由此成为“新晋网红”,焕发新的活力。

线上展播+线下体验,活态传承有新招

在青滩非遗文化民俗馆,一场“民间记忆”正在热闹上演,一旁工作人员正在同步直播。今年72岁的秭归非遗文化传承人王正双手脚同时演奏15件不同的乐器,让人叹为观止。

王正双自小跟随父辈们在家乡秭归县两河口镇两河村学习民间吹打乐,潜心研究设计出口、手、脚并用的集十五门乐器于一身的单人打击乐队,自命名“正双组合”。这十五门乐器包括马锣2种、钩锣1种、铜锣2种、钗1种、钵1种、鼓6种、梆1种、唢呐1种。

虽然是一人打击多种乐器,但演奏效果相当于三支民间打击乐队,能轻松演绎民间乐曲曲目30余首。王正双介绍,原来都是现场表演,今年受疫情影响,他将演出搬到网上,通过系列直播,还成了民间吹打乐“达人”。

“这些变化,在‘云上端午习俗馆’被详实记录。”雷青松说,秭归县梳理当地非遗资源,以融媒体为平台,量身定做传播方案,整合线上线下的运营,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

【责任编辑:曹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