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知更、倪玄)他是一名聪颖可爱的4岁孤独症儿童,她是一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母亲。三年来,这对母子在宜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
“在这里,我找回了希望。”这位母亲叫张丽(化名),来自湖北宜昌。她的儿子于2019年10月份确诊为孤独症,从小不爱说话,孤僻,不和小朋友玩,动辄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甚至咬人。经过在康复中心3年来的治疗,她的儿子现在会主动开口说话,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撒泼打滚”,也更黏父母了。在张丽看来,虽然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属于儿子的那片明媚阳光即将到来。
在宜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像张丽儿子一样的儿童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正在接受康复治疗,有的已经或即将结束康复训练走进普小、幼儿园就读。
孩子,我要听你开口说话
时值开学季,在宜昌市点军区博爱特殊教育学校衔接班里,十多个孩子齐齐地坐在教室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跟着音乐“指令”,稍显笨拙地做出摸脚、拍手、摸脑袋等动作。这些动作对同龄正常孩子来说十分容易,但对这些孩子而言,需要老师、家长、孩子长期的努力以及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做到。
孩子们进行音乐康复训练。 知更 摄
周周(小名)是目前康复效果最明显的孩子之一。见到我们,他甜甜地打招呼“阿姨好”,脸上洋溢着孩子特有的天真和快乐。“现在孩子比以前好多了!以前逼着他说话都不说,现在每天下课看到我们就跑过来喊‘爸爸妈妈’。”周周妈妈说。
在博爱特校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大多是孤独症和智力发育迟缓等。他们每天会在多感官训练室、音乐康复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个训室等之间轮流穿插,完成针对他们能力设置的康复训练课程。
在多感官综合训练室,记者看到孩子们在特教老师郝良红的引导下,跟随AR体感综合能力康复训练仪器,玩得不亦乐乎,同时也学习了过马路等安全小常识。郝良红说,AR体感综合能力康复训练,能够同时调动孩子们的听觉、视觉、触觉,使大脑处理信息的协调性和认知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孩子们进行AR体感综合能力康复训练。知更 摄
据了解,博爱特殊教育学校于2017年入驻宜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他们从事特教行业已有18年,是专业从事孤独症儿童、少年康复训练的公益型、非营利性民办机构。“学校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8年来,接受家长咨询上万次,累计接收孤独症等儿童3000多人次,通过康复训练已有300多人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和小学随班就读。”创办人冉存英介绍,康复中心为学校提供场地、各类硬件支持,为打造专业评估体系还牵头组织VB-MAPP(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程序)评估基础理论普及等专业培训,惠及更多有康复需求的儿童。
“所有的特教老师都抱着一个希望:让孩子早日康复,早日融入社会。”冉存英接受采访时说,每天哪怕是有一点进步、一点效果,她都无比高兴。她也想借此次采访呼吁社会公众:经康复训练后的90%儿童不会有自伤、攻击行为,希望社会给予孤独症患者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帮助孤独症群体获得同等的社会尊重及公平竞争的机会。
戴上助听器,聋儿听世界
在艺萌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言语矫治教室里,只听到“啊…”的声音,原来5岁的贝贝(小名)正全神贯注地“玩游戏”,罗玉华老师说:“借助言语矫治仪里的小游戏,可以训练他的最大声时和最长声时,通过游戏,学习控制声音的响度及时长从而达到标准值。”
言语矫治老师一对一给孩子上课。 知更 摄
下课了,贝贝高兴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贝贝的妈妈说:“在孩子2岁时,医院诊断出他患有双耳感盲神经性耳聋,当时,作为父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在来到康复中心前,贝贝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在2018年11月底申请了宜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免费提供的价值2万4千余元的共享助听器。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贝贝在日常交流中,能够应答自如。
据了解,为提高听力障碍方面康复的专业性,宜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先后投入60余万元,按照国际标准及中残联要求,建设了专业的聋儿听力测听室,内置标准隔声室、配备声导抗测试仪、纯音听力计、视觉强化测听系统等;2年采购16台助听器,采取免费租借的方式,为有需求的重度听障儿童提供助听器;并公开引进定点康复机构宜昌艺萌入驻康复中心,开设有绘本阅读、言语矫治、亲子同训课、学前教育等特色康复课程。
听障儿童佩戴共享助听器后的康复效果图。康复中心 供图
“听力语言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因为他们自幼听不见声音,自然也不会开口说话,交流只能通过猜测,家长可能可以猜到他们的想法,但刚开始老师是没办法判断他们的想法的。让他们学习说话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一个简单的词,老师要教几十遍几百遍,甚至要教几天几十天,还有无数次的摆舌位、看口型和面部表情来一点一点地帮孩子们定口型,摆舌位,正音调,直到他们自己说出来。自我们机构成立以来,累计招收了600余名听障儿童,目前已有500余名听障儿童进入普校。”艺萌负责人石梅介绍。
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康复服务。康复中心 供图
上帝每关上一扇门,便会打开一扇窗
“如果说,命运为折翼的天使们关上了一扇门,那么康复救助就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帮助他们实现了生命的重建。”宜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周德华说,0—6岁是儿童康复的黄金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功能,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精神负担,更能正常上学、就业,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宜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抓手,实施民生工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围绕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机构健全与完善、人员技能业务提升、创新工作理念等内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近三年来累计为全市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救助,累计达2000余人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为残疾儿童进入普幼、普小学习、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残疾儿童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孩子现在情况好转不少,我们非常感激康复中心给予我们的帮助。”家长们感慨不已。
“中心目前正重点实施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康复服务、康复受训儿童免费营养午餐、康复培训与残疾筛查监测、职业康复(农疗)等项目,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让残疾儿童通过科学、正确、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发挥儿童自身功能,缩小与健康儿童之间的差距。”周德华介绍,残疾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近三年来,康复中心“党员爱心平台”联合各基层党组织募集爱心物资资金17300元,帮扶残疾儿童247人次。他希望,能有更多组织加入进来,主动去看见、去了解、去包容与爱。
职业康复(农疗)基地。康复中心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