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记者高源 通讯员谭云妃 黄星
阅读提示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机构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毫米汞柱)下调至≥130/80mmHg。这意味着,原本血压值处于130/80mmHg—140/90mmHg区间的人群将从“正常血压值”人群被转入高血压人群。尽管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称,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但依然让不少“新增高血压人群”有了疑问:我需不需要用药?对此,记者采访了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高血压达标中心医疗总监陈士金。
预防高血压 每周5次有氧运动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每年秋冬季节都是高血压的高发季节,市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陈士金介绍,新《指南》对于如何量血压也给出了详细建议,如果本身有高血压且血压偏高、波动频繁,可每天监测2至3次血压,如控制良好,可每周测量1至2次,甚至1个月2至3次都没问题。量血压的时间建议在早上服药前、早餐前、排空膀胱后,晚上在晚餐前测量血压,条件不允许时建议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新《指南》建议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十分重要。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新《指南》还将有氧运动作为有高血压患者的最佳身体活动方式,其衡量标准就是心率,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的运动量为有氧运动。常见的运动项目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坚持5次,持之以恒才可收到良好效果。”陈士金提醒。
新增人群 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
新《指南》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简化分为1级和2级,其中1级为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2级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同时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调整为高危和非高危。那么,根据新《指南》,新增的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用药?
“2级患者属于心血管高危人群,需要积极配合降压治疗。而1级患者则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分析。”陈士金解释,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之间,且同时伴有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超过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如吸烟、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等),则属于高危人群,推荐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如果在该血压范围内,却没有合并症、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则属于非高危患者,建议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仍不能将血压降下来,再考虑药物治疗。“因此,新增患者不需全部用药,建议尽早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陈士金说。
降低门槛 将高血压防治关口前移
陈士金介绍,新《指南》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10毫米汞柱,这个变化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的理念,将高血压防治的关口前移,以减少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目前宜昌在‘323攻坚行动’、健康宣教等工作中,也早已将高血压防治的关口前移。”陈士金说。
“‘三高三低’是我国高血压疾病的现状,‘三高’是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三低’是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陈士金解释,因为高血压可以引起人体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造成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所以,控制血压不光是控制血压本身,最主要是通过规范的高血压诊治,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陈士金表示,按照新《指南》,会有更多中青年人群成为高血压患者,但如果他们能够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后续导致如脑卒中、心梗、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可能就会大幅降低,其生活质量也能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