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高蓓丽 邹雄风)近年来,宜昌市强化民政兜底服务,对流浪乞讨人员及流动困难群众应救尽救,确保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拉好救助网络。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造宜昌救助管理区域中心,建立以区域中心站为中心,县(市、区)级救助管理机构为基础,乡镇(街道)、村(社区)为补充的“1个中心站+9个卫星站+N个卫星点”的“四级联动”救助管理工作新格局,救助 工作实现多部门联动、地域全覆盖。坚持抓源头、控街头,与公安、城管、卫健等平台有效链接,并积极发动热心群众提供线索,打造“宜昌东站流动救助点”,建立了畅通的救助服务网络。形成了以日常流动救助为主,重大流动介入救助、恶劣天气“送清凉”或“送温暖”、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困难民工返乡救助等为补充的主动救助模式。
进行分类施策。对不愿入站拒绝救助的人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食品和生活物资,留下详细求助方式。对因精神、智力等残疾陷入临时生活困境的人员,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落实先行救助。对疑似精神障碍流浪乞讨人员,联合公安、卫健等部门及时送医诊治。对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及时发布寻亲公告,会同公安通过指纹、人像、DNA等数据甄别查询,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力度,帮助他们尽快回家。
做好照料服务。对暂不能回家的对象,始终坚持热心、爱心、细心、耐心服务,让每一个进站的救助对象都能洗上热水澡,吃上卫生的食物,换上干净的衣物和鞋子。每年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做好文体娱乐活动的安排,保证受助人员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针对不同季节特点,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特别是对电器、电路、消防安全、后勤厨房、仓库、接送受助人员车辆等进行逐一排查,确保人身安全。
开展规范安置。探索建立“观听问找对”链式寻亲工作法,同步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络平台、DNA血样采集数据库等渠道开展寻亲服务,滞站人员寻亲录入和DNA采集率达100%。不断畅通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渠道,近3年,成功为68名长期滞留的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特困人员范围,实行集中供养,并持续开展寻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