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最新消息 > 资讯

“后河之子”黄大钱:今生就为青山守望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2日09:15 来源: 三峡日报

五峰后河原始森林里,一株株爬满苔藓的大树昂扬地伸向天空。

进山的路极为陡峭。71岁的黄大钱灵活地转动着方向盘,犹如一个小伙子。“哪里拐弯,哪里上坎,早就摸得清清楚楚。”

一个左拐上坡,我们跳出森林的包围,眼前豁然开朗。“到啦!”那栋近40年的木屋,永远等候着他。

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每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名字。木屋的右边是“小山”,再往右是壶瓶山,左边是“源头”,再往左是“枯岩尖”,他们都是后河的一员。

黄大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后河第一批护林员,见证了保护区的建立、升级;他是植物保护的“活地图”,出版专著填补湖北空白;他是五峰中蜂产业带头人,将“甜蜜事业”酿成富民产业……

作为后河的孩子,黄大钱又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片绿色。

木屋前后有不少珍稀植物,黄大钱正在查看“八角树”生长情况。万龙云 摄

后河莽莽群山。通讯员 郑家录 摄

巡山的路上,他与三只黑熊对峙

天师栗卡其色的果实挂在头顶,空气里蒸腾着植物、泥土和五倍子花儿的味道。屋檐下有两桶蜜蜂,轻柔而连续的嗡嗡声时远时近。推开偏房的门,借着木板缝隙渗透进来的光,黄大钱打开对着后山的窗户,光亮、蝉鸣和森林的涛声一起涌进来。

年轻时,黄大钱是当地有名的猎人。“后河的山太苦了。300多人的采伐队活跃在原始森林里。采伐队开到哪儿,哪里的树林就成片倒下,每天20多辆大卡车往外拉木材。”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场景,黄大钱仍充满了惋惜。

1977年,后河保护区的前身后河国营采育场成立,24岁的黄大钱成为第一批护林员。

1979年10月,宜昌高山造林树种调查组在后河发现了一片珙桐、连香、水青等二十余种珍稀树种混生的群落,这一发现轰动全省,后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1984年,后河县级保护区成立。

保护区成立之初,邻乡50多人进入林区盗采“三颗针”,这是提炼黄连素的原材料。面对村民的请求,黄大钱只能严格执法。处理完毕后,黄大钱找到乡政府,为他们争取帮扶措施。“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山保护起来了,人的生活如何保障?”这次行动,让黄大钱开始思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1989年10月底的一天,黄大钱接到“烧山”警情。当时是下午6点多,黄大钱约上隔壁的护林员向明贵就上了山。他们仅用4个多小时就赶到了30公里外香党坪。后河已近深秋,一路上白霜落满山林,两人举着手电筒,每走几步都吐出一道“气柱”……

后河是全国黑熊密度最高的区域。黄大钱数次与黑熊面对面。有一次,黄大钱巡山至向家台,经过一棵小青树,头顶传来哗啦哗啦的声音。黄大钱抬头一看,竟然是一大两小3只黑熊。大熊顺着树干溜下来,站在地上,“只有四五米,我们就这样对峙着。”黄大钱紧紧握着巡山用的木棍,一动不动。僵持了十多秒,两只小熊也溜了下来,3只熊转身往密林深处爬去。此时,黄大钱才敢喘大气。

黄大钱(左一)在野外做调查。图片由本人提供

每一次发现,黄大钱都很兴奋

8月22日,处暑。后河华丽的秋天即将登场。“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开的花像鸽子在飞舞。”黄大钱向我们隆重介绍他的宝贝。穿行在培育的珙桐林里,各种新奇的植物扑面而来,我们甚至看见炒菜用的八角也青翠地挂在枝头。

后河是武陵山系的物种宝库。“村民只会从生活中去分辨植物。”进入保护区工作后,黄大钱才知道植物背后那么多的“门道”:分布、区系、分类、鉴别等等。

黄大钱从零开始,重新认识熟悉的大山。护林巡山的路上,他向同行的科研专家请教;山林归于俱寂,他又拿起书本;在自家的房前屋后,他繁育试种新物种……

在强大实践的支持下,黄大钱从山民村夫变成了后河动植物研究保护的“土专家”。再把目光投入山林,每一次发现,黄大钱都很兴奋。

红豆杉是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此前在后河仅散见于溪岸、悬崖。1995年,黄大钱在后河渍泥巴坑发现一处面积超过50亩的红豆杉纯林群落。有关专家学者认定,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红豆杉成片群落。1996年,黄大钱又发现了罕见的白辛树原始群落。

1997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胜祥等到后河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黄大钱带领考察队走遍了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他常常能够准确地找到许多植物分布的详细地点。”刘胜祥说,黄大钱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不亚于科考队员。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植物活地图”。

生态保护,润物于无声之间。1999年4月,黄大钱组织出版了《湖北后河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书中记录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麝在当地的一些活动痕迹。但此后人类从未在后河拍摄到林麝的任何影像资料。直到2017年12月,科研人员在后河用红外相机两次捕捉到这些“稀客”的身影。

后河保护区里分布着100多台红外相机,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闯入镜头:银喉长尾山雀、毛冠鹿、斑羚、中华鬣羚、豹猫、黄喉貂……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金良说,动物的多样性反映着后河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完整性。“这与黄大钱等老一辈后河人的全心守护密不可分。”

黄大钱带领科考队进山考察,科考队拍下红白鼯鼠的照片。 李传平 摄

当年的思考,给他更多的方向

2013年5月,黄大钱退休。36年间的1993年底至2000年初,他主持保护区全面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后河保护区从一个不知名的省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受到广泛关注。

归隐山林,但黄大钱有一个心结——当年打击盗采“三颗针”时村民无奈的眼神让他始终无法释怀。

后河蜜源植物丰富,当地有养蜂的历史。他决定带领保护区内的村民养蜂。他在森林里收集了四箱土蜂,用了4年时间发展到80多群。为了扩大蜂蜜销售渠道,黄大钱领头办起“鸽子花”蜂蜜公司(合作社),并辐射到周边乡镇,合作农户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200余户。

2017年4月,五峰中蜂产业协会成立。黄大钱当选为协会秘书长。黄大钱创新活框养蜂法,着重提升蜂蜜品质,推行纯天然、高浓度、高纯度、高活性蜂蜜研究和技术推广。他在全县进行巡回讲座200多场。

黄大钱(左二)演示新式养蜂法。 图片由本人提供

8月中下旬,正是保护区五倍子花盛开的季节。具有中药属性的“五倍子蜂蜜”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后河村80%的农户都养蜂。”陈金良说,蜜蜂是生态系统的“监测员”,同时有利自然传粉,促进果实发育,蜜源植物的繁盛才能酿出上好的蜂蜜。

刘胜祥说,黄大钱观察发现了一批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类群中的蜜源植物。“更可贵的是,这些植物大多有蜜蜂采集花蜜的照片。”

湖北养蜂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业急需一本系统总结湖北蜜源植物的志书。”黄大钱的想法得到了刘胜祥的鼎力支持。

2021年,《湖北蜜源植物志》出版。黄大钱是第一作者,刘胜祥为第二作者。“该书填补了湖北蜜源植物资源的空白。以黄大钱为代表的基层工作者的实践为书籍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刘胜祥说。

黄大钱成功转型,并获得了不少荣誉:2017年5月,当选为“宜昌楷模”;2018年6月,获聘为“五峰畜牧产业支撑专家”;2020年8月,被湖北省表彰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2年1月,荣获“全省优秀蜂业工匠”称号。

“其实,和以前做的事情还是一样。”坐在晒场上,黄大钱微微一笑,抬头看了看远处的“枯岩尖”。那边是没有尽头的林海和湛蓝的天空。

亲友心声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教授刘胜祥:

他是爱钻研的“志愿者”

1997年,在一次科考活动中我认识了黄大钱。我们年纪相近,一路跋山涉水、攀岩穿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年来,每逢5月,我都尽量挤出时间,前往后河小住,等待“鸽子花”漫山飞舞的时刻,更重要的是为了见一见黄大钱。

他见证了后河保护区的成立、升格以及发展。保护区今天能有管理规范、保护得力和科研强大的良好局面,他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工作。

后河保护区与湖南壶瓶山保护区相连,拥有良好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基础。我也去过很多保护区,资源、名声等胜于后河的不在少数。但后河保护区充分发挥资源所长,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离不开后河人的努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在各种场合发声,让更多的人看到后河,感知后河。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动植物保护者,黄大钱爱钻研的劲儿一直感动着我。

后河是珙桐树花“鸽子花”的故乡。珙桐种子很难萌发,自然林中珙桐实生苗极为少见。黄大钱通过研究,把果实放入猪牛粪下浸泡达4月之久,使其坚硬的果皮软化。另一种方法是把果实用玉米脱粒机去皮,在自己家房前的山坡上成功引种繁殖近3000株珙桐。这项技术也推广到附近的农户们,扩大了珙桐种群。黄大钱珙桐引种园已经成为湖北及附近省份种苗供给基地之一。

还有一次,为了证实一处大型猫科动物的痕迹,我们穿越悬崖上一条宽不足10公分的“羊道”。黄大钱把刀插在背后,像猴子一样爬了上去。我们抓着石头上的植物慢慢向上攀登。最后,黄大钱带我们找到了有挂爪的大树。一棵曼椆树上,距地面160厘米处有一处树皮被动物的爪抓破,爪距2至3厘米。大树挂爪四周有青苔分布,远远望去十分醒目。 三峡日报记者 万龙云 整理

记者手记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湖北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志(1984-2015)》记录了当年保护区从动议到建立的情况。

1979年,“后河发现稀有珍贵树种群落”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五峰及时调整采伐范围,划定山林保护区,为此全县一年减少木材采伐量10万立方米,减少直接产出 3000万元,减少税费1000万元。

志书这样记载:“作为一个山区特困县,作出这样的决定既需要决策勇气,又需要长远发展眼光。这是当地干群对自然保护事业的真心支持,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但现实问题不容回避,也不能回避。老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看,这个“树”不仅是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树木,同时也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探索和创新。黄大钱们用一生在回答这个时代赋予的命题,他们的答卷也必将为后人提供借鉴。

风从林中过,年华山中留。“看好后河就是我的事业。”这是黄大钱常常说的一句话。生态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就在8月28日,陈金良,这位从呼伦贝尔大草原来到鄂西莽莽群山的博士,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非常激动,拍到黑眉拟啄木鸟,鄂西新纪录。” 

(记者 万龙云 实习生 姚宇琪)

【责任编辑:曹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