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传祺宜昌工厂52秒下线一辆新车,智能制造无处不在;
南玻光电“最强大脑”精准打造“数字工厂”“数字车间”;
亚元科技、兴勤电子弯道超越,自动化助力企业抢占市场份额。
猇亭,宜昌工业经济主战场之一,正打响“科技创新”之战。一批企业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开辟智造“新赛道”,不断掀起“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转型浪潮。
车入“云端” ,一部手机管全厂
在猇亭,有一座按照工业4.0理念打造的世界级汽车智能化标杆工厂——广汽传祺宜昌生产基地。日前,笔者来到基地探访,只见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合成树脂5大生产车间一派繁忙,550余个机器人手臂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
据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宜昌分公司总经理梁伟彪介绍,这背后得益于目前公司的两大系统:I-MES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和I-LES智能物流中枢系统。高管只要一部手机,随时就能看到当日生产进度、各车间产量、发车量等,生产状况、产品质量、设备状态数据也可实时掌控,这就是大数据工业“云”技术带来的便捷。
“上至生产经营的宏观规划,下到各车间工位车辆生产制造和零件物流的微观管控,所有环节都纳入到系统中,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闭环。”梁伟彪介绍,如今的广汽真正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智造生态化,一部手机管理全厂。
在总装车间,笔者看到每一辆车顶盖上都有一个小小的信号发射器。制造部部长彭定畅介绍说,信号发射器类似车辆的“身份证”,通过该芯片自动链接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生产进度、车辆配置和物流信息在每一个工位都清晰可见,车辆生产所有信息进入系统“云端”。下单、生产、交付,可实现企业运营全数字化和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
面对“影豹”销量爆炸性增长,智能工厂带来的是产能释放和产值攀升。今年2月10日,广汽传祺宜昌工厂产量累计突破10万台。这座世界级汽车智能化标杆工厂,从此跃入新量级。
“最强大脑”,打造高效“数字工厂”
0.18毫米超薄玻璃比A4纸还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
在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超薄玻璃可随意翻折。作为猇亭区首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车间内无不凸显出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
15000余平方米的浮法联合车间里,机器人手臂不停上下翻转,生产线上的玻璃有条不紊下线,这个过程几乎看不到工人身影。
设备部主任工程师于宾已经在南玻光电工作了10余年。“与同类型企业相比,南玻光电工人数量要少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工厂’。”说这番话时,于工程师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建厂时引进了PPC系统,有了这个‘最强大脑’,我们可以果断做决策。”于宾指着中控室内一台电脑介绍。屏幕上,一条主生产线和三条生产支线变换成不同颜色的模块,每一块玻璃都有编号,熔化工段、退火成型工段、切裁工段仿佛都长了“眼睛”,通过传感器、3D视觉照相机等先进设备,可远程了解每一块玻璃的行进位置、品质。
“十年前,智能化生产超薄玻璃在国内毫无经验可借鉴。”公司研发技术部经理刘磊说,通过与系统厂商的不断合作磨合,经过上万个日夜的实验、调整,这套为南玻定制的生产过程处理系统逐渐成熟,从而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最初公司日产量33吨,如今日产量已达73吨。
“有了生产管理系统分工协作,我们近十年来节省了近60 %人力物力,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唯一可持续稳定提供0.2毫米以下厚度的高品质超薄电子玻璃企业。”说起智能化生产的成效,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张颖难掩骄傲和自豪。
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保证了产能持续稳定。去年宜昌南玻实现产值近2亿元,营业收入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勇于创新,抢占“智”造新赛道
相比广汽和南玻成熟完备的智能化设备系统,亚元科技、兴勤电子两家企业稍稍逊色,但他们通过对设备进行改造,提升了自动化水平。
兴勤电子多年来主营电子元器件温度传感器。在热敏电阻生产车间,笔者看到,导片、插片、焊接、检测等10多道工序,都不需要人工操作。
“机器自动化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效益,公司产能3年上涨了15%。产品市场占有率在长三角地区翻了一番,压敏电阻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42%。”提起自动化带来的好处,厂务部经理王昌新如数家珍。他介绍,近年来公司大力开展“机器换人”“生产换线”革新,自主研发出5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这种张力让公司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亚元科技主要生产电子元器件变压器。上月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后,月产量从120万件翻到350万件,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三倍。”厂长卢冠峯初次尝到设备自动化升级带来的甜头,他介绍情况时显得特别自信。
从去年9月份开始,亚元科技相继投入350万元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升级,今年将再投资1500万元完成8条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全部完成后可节省劳力100多人。作为西门子的稳定供应商,亚元科技正在进一步拓展珠江三角洲市场,广达、仁宝、和硕等集团已和亚元达成合作。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猇亭区拿出真金白银助力企业技改升级。2021年,已有36家企业享受省市区各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补贴7500余万元,40家企业抢占智能制造“新赛道”,向着科技制高点冲刺。(通讯员 胡梦潇 谭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