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张国荣、李重庆)10月14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举行深化“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新闻通气会,进一步擦亮夷陵“生态小公民”金字招牌,推动“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工作走深走实。通气会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华,区水利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凌云,区生态环境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邹高炎,东湖初中校长黄新分别介绍了深化“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情况。
张建华以深化“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工作为主题作新闻发布,并就记者提问回答了夷陵区为什么要提深化“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工作。在记者提问环节,尹凌云回答了如何协调配合推动夷陵区“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工作,邹高炎回答了夷陵区在“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举措,黄新回答了东湖初中作为前期探索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重点学校的创新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夷陵区精心组织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构建人人、事事、时时狠抓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自2016年起,该区开始“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探索,分学段编印《生态小公民读本》45000余册,已表彰“十佳生态小公民”30人次,评选“生态小工匠”优秀作品400余件,连续三届举办生态小公民作品展,征集创意环保作品500余件。
为持续深入做好“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要求,夷陵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题调研专班,就深化“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研究,结合全区实际,于近日制定了持续深入做好“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方案。《方案》以学习贯彻《长江保护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为主要内容,以幼儿园和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遵循科学规划、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拓宽路径、注重实效,多方参与、统筹推进四大原则,计划到2025年,生态文明校园创建合格率达100%。
《方案》明确七大任务,包括进一步修订《生态小公民》校本教材;开展“垃圾分类、节水惜粮、清洁校园、绿植种养、洁净母亲河、环保志愿者、生态小工匠、小手拉大手”文明好习惯养成“八大专项行动”;打造“知行合一”课堂教学和区校联动成果展示两大实践平台;以学校教师为主,盘活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专家库;成立全区深化“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做实“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五个“五”工作;成立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统筹安排各方资源,为“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保障。
夷陵区作为第一批全省河湖长制的试点县市区,区水利湖泊局把“河湖长制”+“生态小公民”结合起来,培育“小小河湖长”,将“家庭河湖长制”与教育工作结合,太平溪镇探索的“我是小河长 共护长江美”家庭河长服务队被授予“宜昌河湖保护优秀民间组织”荣誉称号。以“教室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模式让河湖长、生态环保等思政课开启了新的“打开方式”。同时建设水利文化宣传公园,向孩子们传承弘扬先进水文化,让群众实现河湖生态红利共建共治共享。
夷陵区生态环境分局积极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建立水、土、气污染治理宣传教育专家库,在六五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日,组织专家参与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党校等“五进”活动。同时联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教育局将“我当环保义务监督员”纳入教育实践内容,组织学生代表参与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的“双随机”执法检查、环境监测站噪声、水环境、大气现场取样监测、“12369”环保投诉热线办理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生态小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东湖初中作为前期探索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的重点学校,从2017年秋季开始实施并不断优化“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的“班级生态银行”“生态大讲堂”“绿地认养绿植种养”“厨余堆肥酵素制作”和“小手拉大手”“五大行动”,把生态环保理念“种进”师生心中,让生态环保行动“扎根”师生生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环保部和省关工委、省教育厅等职能部门先后专程到校调研,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和省关工委主任吴华品、苏晓云等领导专项考察时给予点赞。学校环保教育站首任站长、学生刘沅鹭获得“全国最美中学生”“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称号,亮相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手牵小手——我是小小志愿者》。目前,学校已形成“与生态同行 为生命添彩”的办学理念和“办全省知名的生态教育示范校”的办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