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苑广阔
8月5日《新京报》报道,东部某省一名厅长在基层调研,与当地群众交流时,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
现实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一些干部开会讲话,或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一旦直面群众时就像患上了“失语症”一样,变得结结巴巴,不知道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也就查不清基层的实情,摸不准群众的诉求。
说紧张当然是假的,真正的原因应该有两点。首先,官员在面对上级作汇报或面对下级作报告的时候,往往以摆成绩,讲政绩为主,表扬自己,当然很有底气和信心,发起言来自然也就滔滔不绝了。而官员面对普通群众的时候,往往也是群众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这时候的官员,或者因为准备不足,或者因为不想承担责任,给自己找麻烦,自然就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起来了。
其次,一些地方官员,整天呆在机关里,陷入文山会海无法自拔,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普通群众,既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也不了解他们的现实诉求,慢慢地也就和群众之间有了隔阂,甚至说和群众形成了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结果面对群众的时候,除了礼节性的寒暄几句,确实也找不到什么话题可聊,更别说深入地交流一番了。
官员面对百姓沟通不畅的现象,其实早已存在多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些常年不接触群众的官员,在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才突然发现“失语症”问题之严重。这实际上也是在提醒各地各级官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从心里关心百姓的生活,关注百姓的疾苦,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而不是蜻蜓点水、大而化之地摆一摆“倾听”和“交流”的样子。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