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郭习松 通讯员 李汉桥 范亮 黄婷婷
宜昌书林纸业有限公司曾是宜昌明星企业。然而,落后的工艺和残酷的市场竞争,让这家瓦楞纸龙头企业面临阵痛。
2013年省经信委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中,书林纸业榜上有名,10.6万吨制浆和8万吨纸机生产线必须关停拆除。“这是壮士断腕般全停。”该公司总经理王书林坚定地表示,唯有转型升级,才有出路。
市场倒逼转型
淘汰产能公告,让书林人倍感压力。“不停也没有订单。”王书林告诉记者,目前唯一坚持生产的1950型造纸机,生产的也只是强度最低的D级瓦楞纸,竞争力非常弱,强度不够,只能零星地用在包装要求不高的低端产品上。
王书林直言,去年初他力排众议新上3960型生产线,就是准备自我淘汰,这是典型的市场倒逼。
他算了一笔账:老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市面上每吨最多只能卖到2400元至2600元;而新生产线生产的高强瓦楞纸,最高可以卖到每吨3300元。虽然新生产线需多投入约每吨100元的防水等技术成本,但从出纸率等综合指标看,新产品每吨至少可多赚150元。
王书林说,公司目标是将新生产线的产能和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寻求一个合理的产销平衡点”。
主动延伸产业链
产业转型,员工的思想意识更需要转型。
作为书林纸业的第一代员工,53岁的席祖平感受到了转型的压力。他是老生产线上的一把好手,被工人们尊称为“总工”。然而,随着新生产线的到来,他感觉技术上插不上手,只能退而做起岗位管理和调度工作,“总工”的头衔,不得不让给了一个来厂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叫付念,今年26岁,毕业于武汉一所技校。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一台全数控机器操作台前,熟练地输入参数。“只要程序设置好了,所有生产环节都会自动处理。”付念不无轻松地说。对此,席祖平只能一脸羡慕。
羡慕归羡慕,席祖平和众多老员工都相当服气。“我们对老员工进行及时培训,目前新生产线吸纳转岗职工200多人,剩下的员工全部转到新包装生产厂区上班。”王书林介绍,书林纸业实实在在做到了关线不关厂,除了少数员工跳槽,公司大部分员工得到了妥善安置,新包装车间甚至还招收了一批新员工。
王书林所说的新包装厂,是他和两名股东合办的湖北双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老厂1公里开外的夷陵青岛工业园。“在这里,造纸的产业链得到延伸——近30%的高强瓦楞纸被包装厂消化,外加湖北本地和湖南、江浙、上海一带的老客户,新生产线5万吨产能没有销售压力。”王书林表示,转型升级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在当地果品、食品等产业拉动下,企业全负荷生产,年产值有望达到5亿元,这相当于老厂5倍的效益。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