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正视过去就难面对未来(国际论坛)
只有彻底正视、面对“过去”,才能打开通向“未来”之路
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在德国与意大利曾进行侵略战争的欧洲,形成了高度区域一体化的欧盟。而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亚洲,有时连基本的对话与信赖关系都岌岌可危。不言而喻,日本对“过去”的暧昧或者否定的姿态成为了障碍。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在日本社会获得支持。那就是,沉浸于“过去”、不断道歉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应该通过“面向未来”来实现和解。乍看之下,这一观点貌似十分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极其空洞无物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不久前播放的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就向全世界揭露了这一观点的虚伪性。
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明白:既然和解是指克服“过去”的问题之后,为面向“未来”而采取的措施,那么大概所有的和解都是“面向未来”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某些日本人还要特意强调呢?其实,真实原因是想将不光彩的“过去”尘封起来,通过把“未来”这一谁都无法拒绝的华丽辞藻摆出来,使其本来目的难以被发现。
如果真想面向亚洲美好“未来”的话,日本就必须虚心向德国学习有益经验。二战刚结束的那段时间,德国也曾有过不充分面对加害责任的历史。然而,自从决定彻底告别纳粹时代之后,德国就真诚地面对各国要求,不断尝试去理解、体谅各国对德国再次强大的不安,和对其再次走上侵略之路的担忧与恐惧。为达成与被害者的和解,德国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德国国内彻底追查纳粹罪犯,在教育中,也毫无隐瞒地将历史告知下一代,让大家去思考。德国连续不断的努力,是被害国与加害国能够超越不信赖、结成地区共同体的前提。德国的战后史告诉我们:只有彻底正视、面对“过去”,才能打开通向“未来”之路。
然而,日本却不断模糊处理“过去”的事实与责任,一旦找到机会,甚至还想摆出一副否认的姿态。现在日本流行一种“儿戏化”的主张——既不面对“过去”开展政治性与全民性的努力,又不接受被害国抗议的罪责感,认为这样的逃避“过去”,就能诞生出合作、友好的“未来”。这正是现在缺乏历史认知的无知言论在日本社会飞扬跋扈的象征。
日本之所以多次道歉却得不到受害国的谅解,那是因为日本的政治人物对道歉进行了更多的否定。日本只是进行了不反映在政策与行动、“仅限口头”的谢罪,却丝毫没有做出向德国学习,不断努力以求得被害者和解的姿态。相反,日本把被害者不接受日本“徒有虚名”的道歉问题化,还以此作为自己无法面对“过去”的理由,这完全颠倒了逻辑关系。日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正视“过去”的社会将可能重返“过去”。(作者石田隆至为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高梦格)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