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德意】9月29日,以“我的孔子学院故事”为主题的2017年孔子学院“开放日”在京举行。本次“开放日”设有孔子学院“故事荟”、“中西融通”文化沙龙、孔子学院新“智”造、美食汇等多个板块。前来与会的多位嘉宾和HSK考生都向环球网记者表示,本次活动“很有趣”,也“很带感”。
博文理(Paul Bell)
一条汉字花纹红领带
在欢迎仪式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执行理事长博文理发表致辞。为出席本次“开放日”,博文理特意选择了一条花纹是汉字的红色领带。“这条领带是多年前一份来自汉办的礼物。我常会在这类场合系这条领带。”博文理对环球网记者说,“因为我想感谢汉办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同时,也想借这条领带,来体现出俄大孔院将促进汉语教学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作为主要任务,此外,我很喜欢中国书法,也非常享受系着这条领带。”博文理还表示:“这次‘开放日’,让我有机会见到在与汉办工作的这12年中,结识的这些中国老朋友们。同样,我们也有机会在今天同汉办的领导们分享想法。”
简苏珊(Susan Jain)
一处传奇的飞天文化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简苏珊,作为“故事荟”板块的嘉宾发表演讲。简苏珊在1977年开始学习中文,并于1984年首次来到中国。“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孔院‘开放日’,我觉得非常有趣。”在演讲结束后,简苏珊对环球网记者说,“每个人的演讲都很有内容,很带感。而且有几名外国学生的中文说得太溜了!”简苏珊致力于将敦煌艺术带入洛杉矶,而敦煌文化亦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支撑。当谈到“一带一路”时,简苏珊对环球网记者说:“我感到非常兴奋。我认为,当有好桥好路时,人们就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就会有和平;而当感受不到机遇时,人们就更看不到希望,就会有骚乱。‘一带一路’落实得非常严谨,这是一个大好机遇!”
安娜(Anaelle Regnier)
一根施以救人的银针
在“开放日”现场,许多人都被一个“金发女孩学中医”的故事所震撼。这名法国女孩叫安娜,最初是被汉字吸引开始学中文,后来,在法读大学时迷上了中医。大学毕业后,她先到英国中医孔子学院进修,随后来到中国学习中医并第一次见到银针。今年,安娜已进入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学习的第三个学年,明年,她即将研三毕业。从几年前刚接触针灸,到此时已可以号脉问诊,安娜对环球网记者说,她能够感受到自己这些年的变化——无论是在汉语理解方面,还是在中医学习方面。“号脉是个很奇特的东西,你真的能感觉到患者身体里是怎样的。”安娜继续对环球网记者说,“针灸也是很神奇,有时你一扎完,患者就能马上感觉到变化。”
大卫(David Kolosov)
一支点石成金的话筒
29日下午,站立时间同记者一样久的,还有一位喜欢探索中国地理文化的帅小伙。作为“故事荟”板块的主持人,大卫全程用流利的中文来主持,并用法语、英语等语言与嘉宾和观众互动。在整场讨论结束后,大卫告诉环球网记者,他在开场前2小时左右拿到台本,现场情形多靠的是临场发挥。已学习8年汉语的大卫,在近些年参与过《天天向上》、《世界青年说》、《中国诗词?会》等节目的录制。至于本次“开放日”的主持任务,大卫对环球网记者说:“感觉很有意思,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长见识,能够向人家学习。见贤思齐焉。”对于“主持现场接梗接得好”这一称赞,大卫只是对环球网记者说:“就是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在里面。”而这位“真实”的俄罗斯小伙,已经完成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学习,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
(作者: 编辑: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