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屠呦呦不是孤峰(不吐不快)
王君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日前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她创造了该奖获得者的三项第一: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成为中医药创新的一座高峰。
屠呦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运用古人智慧解决现代重大临床问题,凸现了中医原创优势。“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示,屠呦呦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终于提取出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的“武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近年来,我国很多重大成果都来自中医的启示。例如,lgA肾病是尿毒症的首位病因,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成为世界性难题,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领衔的项目组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医,提出“风邪扰肾”的新理论,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西医。
与西医相比,中医临床出成果难,出成果慢,出大成果更难。目前,西医一家独大,掌握话语主导权,而中医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尽管中医在临床上能看好病,但并不能得到西医的认可。有人希望用西医的方法来验证中医,逼着中医用西医的方法搞科研。例如,中药开发新药,须经药效评价,建立动物模型,让小白鼠“点头”。一位研究者用小白鼠做七情致病模型,用铗子夹老鼠尾巴让其在空中晃荡,以此来验证惊恐伤肾的理论。事实上,动物模型是按西医理论构建的,与中医理论完全不相适应,最终只能抹杀中药的疗效。
中医传承千年生生不息,主要因为疗效可靠。中医灵不灵,临床疗效说了算。中医要想走出困境,必须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坚持用疗效来说话。例如,抗生素耐药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如果我国能够研制出可替代抗生素的中药,就能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这个大宝库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很多跨国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逐步抢占了中医药科研高地,试图赢得市场先机。如果中医界只知泥古不知创新,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祖先的宝贝就会落到别人手里。
有人说,屠呦呦是一座孤峰,后人很难超越。这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医药是博大丰富的宝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今天,国人尤其需要发扬“青蒿素精神”,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再攀高峰。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的贡献是“1”, 而后续科学家的研究是在“1”的后面添加无数个“0”。过去,中医传承各拜各的师,各学各的艺,容易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有限,中医创新发展必须打破“山头主义”,改变各自为战的方式,实现多学科团队作战,拢指为拳,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不断出现类似“青蒿素”的重磅成果。
《中医药法》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这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希望继屠呦呦之后,新人辈出,群峰竞秀,让中医药为世界贡献更多礼物。
(作者: 编辑:田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