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洪山菜薹九成武汉销售 受制小市场年产值不到7000万

发布时间:2013-11-21 05:24:02来源:SRC-13

  推广基地的探索

  离开洪山的菜薹走亲民价格路线

  南迁江夏突破规模局限

  2007年开始,洪山菜薹就开始在楚天洪山菜薹公司的运作下,在省内的宜昌、恩施、武汉花山镇以及远赴云南、西藏的高山地区试种。

  “自家种的洪山菜薹,4元一斤;红菜薹,2.5元一斤。就剩这几把了!”11月中旬的一天,在江夏区农业局副局长冯国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江夏区综合村,该村今年种了300亩早熟洪山菜薹。还没看到筐里的菜薹,菜农张玉莲的吆喝声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冯国民扳着指头说,江夏种植的菜薹有胭脂红、大股子、一窝丝、紫婷等品种,其中,大股子是洪山菜薹的指定品种,今年全区一下种了5000亩。除了与楚天洪山菜薹公司订单合作的1000亩由公司定价,其余4000亩洪山菜薹,地头价可以卖到每斤4元左右,市场零售价可以卖到每斤8元。

  洪山菜薹本应在洪山,怎么迁到了“江夏”?

  去年,洪山区农业局“菜薹南移江夏”的决定,曾在业内掀起不小的波澜。

  洪山区农业局副局长易建平参与了该项目的实施。他回忆,这不是一次草率的“搬家”。早在2011年10月上旬,他和武汉市农业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等农业专家,齐聚江夏郑店街和法泗镇,将从原产地取出的130立方米土壤,带来进行原土栽培和本土栽培的对比试验。两个月后,结果出炉,江夏本土栽培的洪山菜薹,口感、水分、糖分含量等指标,已基本接近洪山菜薹原产地的标准。次年,成规模的洪山菜薹南移工程,方才正式启动。

  李乐文表示,原产基地以外种植的洪山菜薹,走大众化路线,主要供应一般的酒店和超市。

  来到江夏,是洪山菜薹离老家最近的一次“迁徙”。此前,洪山菜薹还远赴云南、西藏等地。“云南、西藏高山地区种植,是为了使洪山菜薹上市期提前。”

  据了解,江夏基地出产的菜薹仍使用“洪山菜薹”的商标,但不会打“原产地”和“国家地理标志”字样。菜薹主要供超市,按每公斤一份包装出售,每份价格分98元和68元两种。

  菜薹产业的困惑

  每年产业规模还不到7000万元

  小产业期待早日“长大”

  “产地小、市场小,发展速度慢”,冯国民认为,洪山菜薹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外地人很多不了解,市场推介力度也不够,造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10年前,对于一般的武汉市民来说,吃上清脆可口的正宗洪山菜薹还只是“梦想”,而现在,许多市民都可以一饱口福。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洪山菜薹的推广种植。

  梳理洪山菜薹产业的发展现状,呈现一个“金字塔形”:塔尖,宝通禅寺的洪山菜薹发源地,面积10.8亩;塔顶,洪山村洪山菜薹原产地,面积80.13亩。这90余亩地里长出的“国宝级珍品”,是普通市民难以品尝到的稀罕物。

  塔身,则是江夏区的5000亩推广基地,洪山菜薹成规模南移地。通过大面积推广,江城老百姓逐渐能吃上这一蔬菜佳肴。

  而塔基目前还十分薄弱。这些年,恩施、宜昌乃至西藏、云南等高山地区陆续开始种植洪山菜薹,可因为种种缘由,面积仅有约2400亩。

  墙内开花墙内香,这是洪山菜薹产业的真实写照。

  “洪山菜薹九成以上在武汉本地销售,极少进入外地市场。”据了解,洪山菜薹一般亩产1.5吨,一年下来总产量1万吨左右。江夏区农业局副局长冯国民摁着计算器说,按照目前的销售价格,洪山菜薹每年的产值加起来不到7000万元。

  被誉为“菜薹专家”的洪山区农业局副局长易建平介绍,从2004年至今,整个武汉市发展种植的洪山菜薹才5000余亩。这其中,城市建设挤占成为主要原因。洪山区最多的时候曾经种有8000亩洪山菜薹,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基地一点点退让,先是九峰山2000亩基地退让,接着是花山2000亩基地退让。

  此消彼长的“内耗”,也是制约洪山菜薹发展的又一瓶颈。

  在武汉菜薹行业,关于真假“洪山菜薹”之争,几乎每年都没有停止。“今年我们还要打假。”李乐文说,“洪山菜薹”商标,由洪山菜薹产业协会持有,目前只授权了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北菱湖尚品洪山菜薹农业公司和元生净菜配送有限公司使用。今年,江夏的丛林、沛美达、白马头、怡上湾四家公司,正在申请使用“洪山菜薹”商标。其他渠道销售的洪山菜薹,都不能打这个商标。

  湖北名品的突围

  扩种不是问题难在开拓外地市场

  成为大牌必须跳出武汉

  “洪山菜薹早日成为武汉第一个全国蔬菜‘大牌’,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李乐文告诉记者。

  芜湖青椒、荔浦芋头、广东菜心……在武汉三镇的集贸市场,这些蔬菜品种闭着眼睛就可以买到。

  把洪山菜薹置身于全国市场,与这些“大品牌”比较,其产量、产值充其量不过是“小萝卜头”。“仅广东连州一个市的‘广东菜心’产值,每年就超过4.5亿元。”冯国民感慨称。

  一年只能种一季、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苛刻,洪山菜薹如何在产量上得以扩张?

  “扩种不是问题。”冯国民说,江夏目前的冬闲田20多万亩,用来种植洪山菜薹再合适不过,也填补了冬闲田的空白。保守估计,洪山菜薹在江夏的种植面积至少可以扩张到10万亩。

  “与外地那些‘大牌’比较,洪山菜薹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冯国民对洪山菜薹骨子里就有一种偏爱:在品种和种植技术上,洪山菜薹是“祖传”,外地很难直接“复制”;在质量上,由于近年来的标准化生产,其品质稳定、品相优良。

  可令人费解的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洪山菜薹,在市场上却竞争不过许多外地蔬菜品牌,产值不及别人的零头。

  “每天进入武汉市场的外地蔬菜占一多半。”高小娥,自从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一开业就在这里卖菜,对蔬菜的行情、走势非常清楚。她告诉记者,在武汉市场,外地蔬菜基本上占据“话语权”,而武汉蔬菜卖到外地,更多的是填补点市场空缺。

  “武汉蔬菜产业在经营理念上,与一些种植大区比还有较大差距。”武汉市农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武汉蔬菜行业往往是“市场卖什么就种什么”,这样总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而发展较好的外地蔬菜更多地是掌握市场、引导市场,种植上呈现“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他认为,洪山菜薹只有跳出武汉“菜篮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挥武汉物流优势,进入全国“菜篮子”,才是畅销全国的根本出路。

  “湖北的新鲜莲藕能历时半个月卖到东南亚,洪山菜薹完全可以效仿其成功经验,解决保鲜和长途运输问题,撬动全国市场。”冯国民说,要有意识地培养外地人对洪山菜薹的消费习惯。

  “最关键的是要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共同开拓外地市场。”做了多年洪山菜薹市场开发的李乐文一直这么认为。

  其实,李乐文和他的武汉楚天洪山菜薹公司已经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他们种植的洪山菜薹已先后卖到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他们为在全国叫响“洪山菜薹”品牌,想了许多点子,甚至到外地小范围培育、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