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记者梅莹 通讯员吕良)硕、博研究生入校时,都要选定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而从这学期开始,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的196名大一新生,也可以以4人为一组,拥有专属的教授级“寝室导师”。昨日,首批“导师”正式走马上任。
49名“寝室导师”自愿上岗
“这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尝试。”该院党委副书记林宏伟介绍说,49名“寝室导师”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教授、副教授等头衔,报名当“室官”均属自愿。“除了给新生们在生活和思想上答疑解惑,导师还要对专业学习进行指导,甚至就业规划也要纳入议程。”
据了解,首批报名的老师占该院教师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不少博士毕业的年轻老师也表示了参与意愿。因此,今后受益的新生人数可能还会扩大。“大一新生刚进校是最迷茫、最找不到目标的时候,‘寝室导师’指导一年,到了大二他们渐渐就能按照自己的轨道很好地发展下去了。”林宏伟说。
“导师”是否称职因人而异
其实早在2010年,该院下属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已经小范围尝试过类似的“寝室导师”制度。
“我带的4个学生刚开始都比较内向。我几次到寝室去和每个人聊天,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现在有人已经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有人创业有模有样,我们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有过“寝室导师”经验又再次报名的汪晓银教授对自己过去的成果很是满意。
“‘寝室导师’到底好不好,我们的切身感受还是比较深的。”该专业一名大三学生告诉记者,刚上大一时,每逢节日她所在寝室的“导师”总会请大家去家里吃饭。寝室里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甚至几次去老师家里“开小灶”。
但在她看来,并不是所有“导师”都如此称职。少数老师就不怎么去学生寝室,对学生的关心也相对较少。
师生交流挤挤总有时间
汪晓银教授说,自己对学生的指导、交流都是利用休息,“挤挤总有时间。”他说,比如散步时到学生寝室去看看,打个电话与学生谈谈心。“这花不了多长时间,但学生会觉得很受老师重视。”
在党委副书记林宏伟看来,“寝室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不同,他们并没有掌握学生评优、评先资格的权利,因此学生与他们相处时更能敞开心扉。该院并没有对“寝室导师”的工作实行考核,为了激励导师工作,计划在学期末举行“我最喜爱的寝室导师”评选活动,同时建议学校在对老师的考核评分中给优秀“导师”加分。
(作者: 编辑:记者梅莹 通讯员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