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晓彤 见习记者杨幸慈
“平时心思都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周末要好好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近日,青山某小学一位书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学校不少老师在周末时间送孩子去培优。记者随机采访了二十多所中小学的近百位老师得知,老师送自己的孩子培优的现象很普遍,老师的孩子甚至还成为培优机构的“抢手货”。
老师同样顶不住升学压力
老师的孩子不仅培优,甚至起步的时间比一般家长都要早。汉口某小学数学老师张琴(化名)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孩子培优的过程。
由于一直带高年级的课程,张琴平时忙于学校工作,基本没空额外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儿子上培优的时间算比较早的,二年级的暑假就开始学趣味数学,四年级又去新东方上英语。他只有语文没有培优。”张琴坦言,到了小学高年级面临择校时,还是顶不住压力给儿子报了奥数竞赛班,两年套读两个班,并获得一些竞赛奖项。而升入初中后,儿子的培优更得“火力全开”,他的物理化学比较“跛腿”,张琴还找关系,让几个成绩差不多的孩子到培优机构单独开小班,一直到中考结束。
自己就是教育专业人士,身边的同事都是各科老师甚至学科带头人,为何还要送孩子去培优?记者采访得知,老师送孩子培优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孩子不好教,孩子大了以后也会不听家长说教。二是即使可以自己教,也最多能帮孩子补一门课,而且到了初中阶段,学科专业性更强,需要其他老师来指导。
有针对性地选择培优科目
“老师送孩子培优是普遍现象,就像医生的孩子也需要看病一样,目前我还没有听说哪个同事的孩子不培优。”硚口区一位教数学的李老师表示,自己的孩子今年读三年级,数学可以由她辅导,但报了英语培优,每周上课两次。她身边多数同事都把孩子送到培优班,除了语数外三门主课,还学乐器、体育等,课外时间几乎都花在培优上。
不过,同样是送孩子培优,老师则更理性。记者采访发现,相比起有的家长一口气给孩子报多门科目,老师则会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培优科目。
“老师对待培优更理性些,多是针对弱势学科稍微加点码,而不是盲目地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占满。”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员、武汉市第十一初级中学数学老师杨正耀说,他身边也有同事送孩子培优,但最多报一两项。而他自己则从没送孩子培优,虽然孩子初高中成绩不算拔尖,但各科平衡。相比成绩,他更看重孩子的学习习惯。“我对培优不是很赞成,也经常对家长说,利用好课堂时间更重要。学生有点课余时间去打打篮球,弹弹钢琴更好。”
教师子女成培优机构“抢手货”
“附近的常青实验小学、常青第一小学等几个小学的老师都有送孩子到我们校区上课,甚至还有红领巾学校的。”智易佳教育常青校区校长向彩红介绍,“老师的孩子属于‘抢手货’,只要咨询时表明身份,培优机构都会极力争取。”除了心照不宣的“宣传效应”,与更懂教育的老师沟通起来也更顺畅一些。
向彩红告诉记者,老师的孩子多在三年级或之前就开始上培优班了,他们更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而不少家长是等到自己辅导不了,或是孩子成绩持续下滑了才开始着急。老师会从专业的角度与培优老师沟通,所以在课程选择上比较理性,不会盲目跟风。他们还有一个特点是沟通要明显比一般家长多,会关心课程进展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配合,给孩子创造学习环境。
向彩红表示,“老师的孩子也是普通的孩子,但他们更懂得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培优班,比如达不到竞赛水平,就选强化班,甚至是同步班”。
(作者:陈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