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扬﹙左一﹚和学生们在采样的路上﹙网络图片﹚
图为:钟扬在采集植物标本
楚天都市报记者揭明玥通讯员陈长丽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道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10年引种红树……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名字总是和植物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植物,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虬劲。9月25日,53岁的他如同一颗种子回归大地,而他留下的千万颗种子将绽放新生。”
——昨日,复旦大学官方网站首页刊出这样一段话语,以表达对25日去世的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该校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的哀悼之情。
他是黄冈走出的天骄少年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25日当天,在“黄高2班”微信群里得知学生钟扬意外离世的消息,湖北黄冈中学67岁的老教师余楚东在家里痛哭失声。1978年,钟扬在黄冈中学就读时,余楚东教他物理。
“前不久,钟扬还答应今年11月回一趟母校,参加‘毕业生回母校’论坛,可是他再也回不来了……”说起这个约定,余楚东话语哽咽。
余楚东介绍,钟扬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他父母当时都在黄冈工作。钟扬读的是两年制高中,1979年,年仅15岁的钟扬顺利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他学习刻苦,连吃饭、上学、放学时手里也捧着书。”余楚东回忆,钟扬阅读面很广,而且对物理概念理解独特,常能举一反三,他还经常在下课后和老师讨论一些其他同学没有涉猎的问题。
2004年,黄冈中学百年校庆,余楚东前往上海联系校友,没想到在钟扬办公室内等了两小时。“他太忙了!”余楚东说,上完课后,来办公室提问的学生络绎不绝,同时钟扬还得抽空指导研究生做实验,忙得连午饭也在办公桌前吃。
因为工作忙,在班级微信群里,钟扬说话最少,但每逢教师节、春节等节日,钟扬都会给老师发信息。有一年班级聚会,钟扬给大家带去了他亲手做的植物标本。
“前几天,钟扬还在群里留言,称自己国庆期间将在西藏林芝做研究,如有同学前往西藏的可以联系他。”余楚东说,钟扬与同学们感情很深,目前已有同学飞赴钟扬遗体存放地银川市殡仪馆,送他最后一程。
专业电子工作后自修植物学一步一脚印成双跨顶尖人才
1984年,钟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工作。钟扬共在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16年,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
昨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向楚天都市报记者介绍,钟扬大学并非学植物学,但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很好,所以当年被分到研究所技术室工作。此后的工作中,钟扬利用所长,创建了该所第一个计算机室,组建了计算机生物学青年实验室,他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置了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随后,他又组建了水生植物室。在数量分类和分支分类上,引进了计算机的处理技术,在植物学和计算机学交叉学科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期间,他还在武汉大学进修了植物学。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江明喜比钟扬晚3年进研究所,两人共事10余年。江明喜回忆,1991年秋,他们一起到武汉市区附近的斧头湖做水生植物调查,两人穿着雨鞋、踩着泥巴,晚上就住在湖边小学校园中。那时,条件很艰苦,但钟扬的乐观感染着所有人。“他头脑敏捷、看问题不同于常人,很有深度,科研能力极强;做副所长时,又表现出极高的领导才能。他走到哪里都像一团火,能把大家都带动起来。”江明喜说,早年,研究所的同事们都喜欢打桥牌,钟扬水平也很高。
邻居眼中朴实孝顺的“学究”亲朋故旧为他的离去痛惜
楚天都市报记者了解到,钟扬的父母长年住在湖北武汉。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副校长罗林曾和钟扬家住同一栋单元楼的上下层。昨日,罗林向本报记者介绍,大约1986年左右,钟扬的父亲从黄冈调到该校工作,因大家都住在教工宿舍,经常能碰到。
罗林说,那时,钟扬在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也有宿舍,但每周都会回来帮父母做家务。钟扬父母住五楼,钟扬是家中独子,几乎包揽了所有重活,抬米、搬油,还经常陪着钟妈妈上街买菜。“我们同事都特别羡慕钟家培养出这么个好儿子。”罗林说,钟扬是小区里远近闻名的“学霸”,而且人品好,非常懂礼貌。即使后来在研究所当了领导,也丝毫没有架子,给人印象就是一个很务实的“学究”。
钟扬出意外的消息传开后,熟识这一家的老同事们都纷纷在朋友圈中哀悼。“太可惜了,真正的专家学者”“了不起的成就,做的都是造福人类的事”……
一粒种子可以种下希望他为世界留下4000万颗种子
昨日,复旦大学宣传中心相关负责人向楚天都市报记者介绍,该校很多学生自发悼念钟扬教授。
复旦大学学生赵佳媛回忆,她从大三开始修读钟扬教师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没想到期末考试内容之一竟是为钟老师主编的教材《简明生物信息学》“挑刺”。钟老师的双肩包非常重,里面有学生的论文,有出版社的翻译稿,有参加学术会议的发言稿,无一例外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复旦大学学生顾卓雅说,钟老师对一些事情很坚持,比如收集种子和制作标本。有时候,他们不明白为何要花这么多时间四处奔波,做一些没有短期科研产出的研究,但钟老师常说:“我希望把科学的种子,把珍贵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下来,为世界留下更多宝贵的标本。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据介绍,从2001年起,钟扬开始奔赴青藏高原盘点我国生物资源“家底”。在艰险的盘山路上,他曾多次看到有车辆掉下悬崖;旅途中没有旅店只能睡在车上;大雨、冰雹从天而降,只能躲在山窝子里……可是不管多险多艰苦,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都要去。
过去16年中,他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在西藏,行程超过10万公里,和团队共收集了四千万颗种子。为分析巨柏在藏东南地区和雅鲁藏布江两岸的生存和发育情况,钟扬和他的研究生一起,耗时三年给每一棵巨柏树登记。不少巨柏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或悬崖上,他们一一标记分析,直到将全世界仅存的在西藏的这3万多棵巨柏都登记在册。
他帮助西藏大学培养出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在开展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研究过程中,帮助西藏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地方队”。这支“地方队”如今不仅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在进化生物学一些研究方面形成了日本、欧美和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昨日,西藏大学官网也发出长文,表达该校全体师生对钟扬教授的哀悼之情。
25日凌晨,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湖北籍学者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在过去的16年里,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孤独荒凉的阿里无人区到激流滚滚的雅鲁藏布江边,钟扬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只为了搜集上百年后可能对人类有用的植物种子。
据了解,钟扬出生于湖北黄冈,15岁时从黄冈中学毕业,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84年大学毕业后,在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16年。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分别联系了黄冈中学、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复旦大学等多名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