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柳忠秧的《岭南歌》,由于语高而旨深,读了三四遍,慢慢含英咀华,才品尝到诗作的沉浸浓郁。在诗人笔下,那“地灵人杰”的赞语已不是一种概念,而是扑面而来的鲜活形象,使我们领略到万古岭南多壮观,千年豪杰齐登临的“大派”、“雄脉”。荆楚文化沃土中走出的诗人,客居羊城多年,在岭南文化的熏陶下,对南国历史多有心得,对“春风沉醉珠水暖,海阔天空白云高”的岭南锦绣一往情深,发言为诗,创意好,感情挚,文辞美。吟诵其诗,直觉诗人文思浩瀚,如三江奔流;炼句奇诡,如五岭走丸。清代诗论专家叶燮曾道:“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深,如是者,其诗必传。”柳郎独唱岭南好,不两年即在大江南北引起呼应和反响,这就验证了诗篇中所体现的志向的高远,辞章的宏丽和旨趣的隽永。诗人纵横驰骋,丰富联想,不仅描绘了祖国南天的美好景象,岭南辉煌灿烂的历史华章,更吟咏了130多位历史人物的非常事功,被评论家誉为“诗史”。
笔者作为史学工作者,常常致力于从混沌的历史中探寻事物的真相,总是害怕文艺家的戏说以离谱的“史实”误导大众。所以品读《岭南歌》,就担心颇有“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风格的“楚狂人”,为追求惊人之语而背离史实,为追求浪漫之情而率性月旦。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发现,诗人虽不是历史学者,但其历史观多有可取之处,他虽然用的是诗的语言,但态度堪称严谨,一些典故虽似信手拈来,但却信而有征。
诗人坚持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岭南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曲折前行,从马坝原人到改革开放,十万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他用凝练的语言全景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源远流长,源出马坝/先秦百越,本根进化/汉风楚韵,融合儒家/坛经传世,佛门光大/曲江开宗,诗冠风雅/安道正谏,风采清华/一体乾坤,精微白沙/维新改良,启蒙教化/辛亥革命,碧血黄花/讨袁反帝,护国护法/英勇北伐,一统华夏/铁血抗战,壮殉国家/改革开放,鼎盛天下/风动五岭,万丈霁霞!”这14行112个字可视为诗眼,全诗的纲,其他几章都是它的铺陈、展开。
诗人的历史观还表现在,既揭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真理,又肯定杰出人物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从刘三姐(劳动人民的化身)、黄道婆,到三元里抗英农民、南海亮剑的西沙儿女,从詹天佑、韦卓民、陈序经、陈寅恪等各界精英,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习仲勋等一代伟人,诗人用对130多位历史人物和若干英雄群体的讴歌,说明岭南辉煌灿烂的文化正是这些人们前赴后继,接力合作,共同创造的成果。
诗人还坚持用历史观点评价人和事,即把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实事求是地予以评说。诗中关于“蒋介石毛泽东,兄弟并肩”,“张发奎精忠报祖国,‘铁军’横扫侵略者”等曾受到质疑的提法,是将有关人物置于国共合作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来评说的,他无非是言必出于己,不蹈袭前人词句,并且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客观地叙说历史,所以使一些人觉得标新立异,打破了以前的定论,难以接受罢了。其实,这是符合一首好诗的要求的:避俗又避熟。
总之,由于诗人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歌颂真善美,《岭南歌》可以说是一曲史诗气派的正气歌,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正能量。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