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武汉昙华林记载铁血传奇 诞生首面辛亥首义之旗

发布时间:2013-11-19 06:58:21来源:SRC-13

  图为:首面首义之旗出自昙华林。(记者孙文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别鸣 实习生马驰 杜越洋

  如今的昙华林,草木葱茏间,古老建筑与时尚青年相映成趣,住在此地的市民们祥和安宁,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常言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离不开前辈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怀激烈。

  细细道来,昙华林这片百年老街区,正是这百年革命之火的传递之地,纪录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建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个时期的革命风云,也见证了百年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变迁。

  首义之旗的铁血传奇

  在武汉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大门前,每天张挂的两面“九角十八星旗”,使到此观瞻的每个人肃然起敬。

  关于这面辛亥首义之旗的诞生,60岁的武汉历史研究者刘谦定说起这段历史,就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传奇,“而且都与昙华林有关!”昙华林32号,这幢如今仍在的老建筑,早年曾是共进会领导人刘公的公馆。就在这幢老房子里,刘公带领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了九角十八星旗。

  三位学生熟悉绘图,自备有绘图仪器,刘公拿出了共进会研究确定的“九角十八星旗”的小图样,布置了秘密放大绘制“首义之旗”的任务,并要求必须赶在暑假前后完成20面旗帜的制作。不到一个月,他们即完成了绘制、放样与剪裁的任务。后在昙华林得胜桥北段找了一家裁缝店,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总共缝制了18面九角十八星旗。最后送到裁缝店的两面旗料因旗杆套未做好,留在了裁缝店继续缝制。

  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主要领导人孙武在汉口宝善里14号检试炸弹,发生爆炸事故。正在现场的李次生顺手拿了一面九角十八星旗为孙武包扎,然后紧急转移。起义机关被清政府查抄,九角十八星旗等物品都落入了敌手。

  10日早晨,起义已到爆发时刻,李次生取出为孙武裹伤的那面九角十八星旗密缠腰际,渡江完成联络传令任务。武昌起义打响后,李次生手举这面旗,跑步到达蛇山之巅,因蛇山土质坚硬,旗杆插不进去,情急之下他们只好奔向阅马场,将这面血迹斑斑的九角十八星旗插上了湖北咨议局(今红楼)门首,这就是倾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面革命大旗。

  建党前的一系列活动

  “1921年初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我党正式成立。其中三位“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都曾就读于位于昙华林的武汉中学,这是我党历史上所罕见的。”老武汉通、文史研究者刘翔讲起这段历史,感到非常自豪。1920年3月,董必武在昙华林涵三宫创办武汉中学,开中国共产党办教育之先河,这里成为我党最早的活动基地之一,培养了大批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昙华林的文华老校园,还是陈独秀在武汉最早传播共产主义革命火种的地方。1920年2月4日,陈独秀应文华大学聘请,从南京到武汉,第二天他在公书林礼堂发表演讲,题目是《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第三天,陈独秀又在同一地点作了《知识教育和感情教育问题》的演讲。

  在此一系列基础上,1920年8月在武昌抚院街97号董必武寓所成立的共产党武汉支部,它是中国共产党6个早期组织之一。

  1920年11月,以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为骨干,在武汉中学举行了武汉青年团组织——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标志着武汉青年运动新的起点。

  南昌起义前的伟大握手

  昙华林崇福山街41号,如今在窄小的街巷里并不起眼。然而,“八一”南昌起义前夕,周恩来与贺龙正是在这里有了第一次握手。

  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周斌介绍,1927年4月,贺龙率独立十五师从鄂城出发,北伐河南,屡立战功,被批准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贺龙升任军长,共产党员周逸群任军政治部主任。6月26日,贺龙率部回到武汉,带着一个警卫连驻进这里,20军官兵则分别驻守在武汉三镇及周边地区。

  20军驻汉时期,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1927年7月初的一个傍晚,周恩来在周逸群的陪同下,来到这里与贺龙见面,这也是他们两人的首次见面。与贺龙交谈时,周恩来分析政治形势,阐明共产党武装保卫革命的主张。贺龙表示,完全赞同周恩来的观点,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

  此后,贺龙在武汉利用招收学兵、工兵为掩护,将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如陈赓、段德昌、范长江等都安排在自己的20军军中,从而避免了反革命的屠杀。其中,范长江当时才18岁,加入了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再后来成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1927年7月23日,根据我党的安排,贺龙率部抵达九江。27日,第20军全部集中南昌,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主力。

  周斌说,“文革”结束后,贺龙的夫人及子女曾到这里凭吊,并认为这里是贺龙革命生涯的重大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