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71岁恩施退休教师创作乡村版《追忆似水年华》 成年度文化热点

发布时间:2014-01-06 07:06:40来源:SRC-13


图为:吴国韬当民办教师时的工作照。(图片由本人提供)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别鸣

  “这是中国乡村版的《追忆似水年华》。作者用亲身经历和遭遇,展示了1958年——1980年间武陵山区一个民办教师的心路历程,是中国乡村教育的缩影。”这是语文出版社所作的推荐语。

  《新京报》去年11月的一篇书评中说:“此前,尚没有一本书能如此客观详尽地记录中国20世纪60-80年代的乡村教育,书里有许多当年的教育现场实景记录,那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跟现在的教育方法理念相比,有不少是值得当下的教育界反思甚至借鉴的内容。”

  2013年成为过去,一年一度的文化盘点成为媒体热点,一本名叫《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的书进入了不少年度榜单,获得了评论界及读者的热评。4日,当记者采访该书作者、71岁的恩施退休教师吴国韬时,他一开口便哈哈大笑:“没想到这书,会有这样大的影响。”

  而《雨打芭蕉》这本书,正与《蹉跎坡旧事》、《平如美棠》等普通人写的时代个人史,成为去年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在近期腾讯网举办的“国家记忆2013·致敬历史记录者”评选活动中,吴国韬与另外4位个人史作者一起,入选了年度个人写史候选榜。

  翻着日记两年写了102万字——农村教育是怎么走过来的

  “1961年5月6日,我离开恩施高中,踏上芭蕉侗族乡的道路。此后,我一直生活、劳动、学习、工作在芭蕉这块土地上。在这19年中,有16年的时间都是当民办教师。我讲芭蕉的故事,其实大多讲的是一个芭蕉民办教师的故事。”

  大凡刚拿到《雨打芭蕉》的读者,都会大吃一惊:书分上下册,厚达961页、达102万字,像两块砖头那样厚实。“写了两年,也不觉得辛苦。”吴国韬笑呵呵说,在写作中他打开了尘封多年的日记,对以前留下的数十本日记和工作笔记进行了悉心整理,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岁月里农村教育的场景。

  他写那时候的农村教师,由衷地想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使他们能够认字,看书,有文化,能打算盘,学技术。农村学生家贫,交不起学费,老师们冒着危险,采杉树种,选茶,挖草药,得到的收益分配给学生。吴国韬写道:“学生中,有一个男生,站在那里,比其他学生要高,让他背书,却直翻白眼,似乎好蠢,好笨,也因此被有的同学笑话。但是,一次走访,到了他家,看见他在编撮箕,编得非常漂亮,这使我十分诧异。当我称赞他心灵手巧时,他的父亲拿出他编的一个小背篓来。这一下使我的眼睛亮了——原来他是这样一个有才艺的娃!”

  吴国韬告诉记者,2010年自己突然就有了写书的想法:“就是想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农村教育是怎么走过来的?

  为乡村民办教师立传——没想到评价会这样好

  知名历史作家李勇撰写评论:“向那些当过民办教师的老人致敬。这本《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是我见过记载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教育最详细的文本。”

  吴国韬却笑着说:“我完全没想到评价这样好。出版这本书,我动用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本意是想和亲朋好友一起回顾过去。”看过《雨打芭蕉》的人,都被感动了。现在,走在恩施街上,吴国韬经常会被人拦住,说他的书唤起了久远的记忆。

  一位居住在美国纽约的亲戚,请人从广州带了一本,看完后大为感动,掏钱从国内买了10套带回美国,送给纽约长岛老年活动中心的华裔老人,又感动了这一批身在异域的老人们。

  吴国韬计划继续写下去,“写个乡村教育三部曲,第二部叫《六角亭边》,第三部叫《龙凤舞阳》,哈哈,书名都是恩施的地名串起来的。”

  以个人视角撰写的时代史——

  使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刘超认为,在过往的历史书写中,权力角逐和政治变迁,社会大势与经济发展高高在上,帝王将相历历在目。《蹉跎坡旧事》、《雨打芭蕉》毫无疑问属于平民的历史,它不仅构成了宏大叙事的有力补充,而且使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历史学界认为:推动个人写史的意义在于,每人都是各自历史的主人,历史面前人人平等。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写史门槛已被打破,将来我们所面临的历史信息将是海量的。

  个人史的记录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从文字的书写向大数据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和史料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