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曾侯与编钟上的铭文记载,曾侯的祖先是周朝重臣。
图为:出土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是已知最早的古琴。
图为:省博物馆珍藏的兽面纹青铜鼓,距今约三千多年,是现存最早的青铜鼓之一,存世仅两件,另一件在日本。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徐玮 通讯员 孙夏 艾昕
湖北为何屡屡出土最早乐器?惊世编钟为何出在小小曾国?古代“八音”藏着什么奥秘?
在考古界尚没有正式身份的“音乐考古”,最近却成了湖北乃至全国文博系统的热门话题。
在武汉,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一期音乐考古培训班举办,中、日、韩、美等国的10多位着名专家带来为期半月的国际化培训。
在北京,由湖北省博物馆联手省内10余家博物馆精选的一批音乐文物,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再现先秦礼乐的基本面貌。“音乐考古”渐热的背后,绕不开珍藏在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以及荆楚大地出土的众多音乐文物。随着考古、音乐界的跨界联手,那些曾埋藏两千多年的音乐谜团,正被一一揭开。
古代乐器之王
关于曾侯乙编钟,读者朋友一定不陌生,您可能还知道它被誉为“古代乐器之王”、“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不过,还有很多您所不知道的事……
一钟双音:千年文物为声学“谬论”平反
“年轻人不要乱讲!”30多年前,当音乐学家黄翔鹏率先发现一个钟能敲出两个音、且互不干扰时,立即被其他学者视为谬论,受到郑重告诫。
1977年,黄翔鹏等人去甘陕晋豫四省调查,期间接触了许多先秦编钟,这些青铜铸造的编钟,钟体就像两片瓦扣合在一起的形状。他在测音时发现,敲击钟的鼓部正面、侧面可各发出一个音,他把这种现象叫“一钟双音”。
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大家一直认为,编钟是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一个钟只能发出一个音!黄翔鹏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时,就被告诫,“文献上没有的东西,你不要讲!”随后,黄翔鹏把这次调查研究的成果写成论文交付《音乐丛论》,但只刊出了上半部分,关于“一钟双音”的发现只字未提。
孰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人们发现,钟身正面、侧面清晰地标明两个不同音的铭文,这无意中为黄翔鹏“平了反”。面对这一确凿证据,学术界也正式将编钟这两个音命名为“正鼓音”和“侧鼓音”。“一钟双音”堪称音乐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它为人们研究先秦编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检测标准。音乐考古学专家冯光生称,上古工匠这一精湛的铸造工艺,随着青铜器退出历史舞台,一度被遗忘长达两千多年。因此,面对这一重大发现,考古界起初显得手足无措。
解开谜团:体系庞大的编钟如何演奏
沉睡2400余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其实带有很大偶然性。
曾侯乙墓是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时意外发现的,当时,施工队打在小山包上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80厘米,只要再多放一炮,曾侯乙编钟和众多千古奇珍将遭受灭顶之灾。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下降后,曾侯乙编钟露出真容,所有在场人员都惊呆了:历经2400余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件编钟,仍基本完好地悬挂在木质钟架上!
与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丁字形木槌、2根长木棒。木棒是用来支撑钟架的吗?木槌呢?
不得其解的考古工作者很快惊喜地发现,答案就在墓中。与编钟同时出土的彩漆鸳鸯盒上,绘有《撞钟图》:头戴鸟形面具的乐师,双手握持长木棒,背向编钟侧身挥棒,姿态优雅——原来,两根长木棒是用来撞击下层大钟的。从其他先秦时期的乐舞图像则可以知道,木槌是用来敲打上中两层钟的。
音乐界专家对全套编钟测音后发现:曾侯乙编钟音域跨了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1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悬挂在钟架上的钟,按音调高低排列,至今能奏出古今中外乐曲。研究还发现,曾侯乙编钟体系庞大,编钟与编磬演奏至少需要6人,如配齐一支乐队,人数就更多。
更令音乐界震惊的是,曾侯乙编钟上有3755字的错金铭文,其内容包括编钟编号、纪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甚至注明曾国与楚、周、齐、晋等国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俨然一部古代乐理百科全书。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