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土家唢呐响四方。
图为:群山环绕的王母洞村。蒋家古居。
图为:王母洞
湖北日报讯 文/记者 刘胜萍 通讯员 杨雪 张俊 图/记者 陈迹
王母洞古民居位于咸丰县坪坝营镇马家沟村,距国家4A级风景区坪坝营近20公里。现存6个独立而相连的土家吊脚楼院落,系清乾隆年间,蒋氏家族不断开山造地,伐木建造而成。
2012年入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王母洞的前世今生
马家沟村清朝时属平阳里。乾隆年间,外地人蒋氏家族迁至此地,渐成村落聚居。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
马家沟村辖有一村民小组,名曰王母洞。其洞位于一峰山腰,山下有溪绕山脚而下,有路绕山间而过。跨过小溪,穿过小桥,从小路斜上百米,即至王母洞门。至门有崖,两坎,甚陡,一次仅供一人攀行。洞口百十平方米,周壁灌木参差;洞中甚暗,借光可见,石壁四周皆如烟熏火烤过,黑黝无光。洞中有路,蜿蜒而下,见怪石林立,有石室、石灶、石缸立之。虽已光驳斑离,仍见有人用过的痕迹。“这是我家老公公为躲战乱,在这里修的临时避乱所。”64岁的谌兰香说。
谌兰香所说的老公公姓蒋,相传是这一带有名的财主。蒋家来到此处时,勤扒苦做,置办家业,当时此地土匪甚多,蒋家如是在洞内依地势修建全木结构房屋3栋,用于收藏金银细软和粮食等物质。并在洞外沿悬崖峭壁上修建石坎权当寨墙,寨墙上设置了望孔、射击孔数个。将一些值钱的细软和财宝藏在洞中,还在洞里养了个漂亮的小媳妇。逢战乱,一塆人躲在洞中十天半月的也不愁吃喝。
一年三月初三,大雾弥漫,山头被春风吹得时隐时现,蒋老爷子在自家院子朝对山洞口望去,薄雾飘渺中,四周山峰树丛和飘浮的薄雾如万马千军簇拥着一位长发披肩、面带虎饰、身披豹皮的女人,那不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吗?蒋老爷子如梦初醒,立时召集全族,烧纸上香,供奉王母娘娘,王母洞由此得名。
穿越风雨的蒋家古居
王母洞古民居位于洞口对面500余米的山腰。
村子由六栋“四合五天井”式吊脚楼组成。楼与楼之间铺着大大小小的石块,走在石头路上,就像是进入时光隧道,让人感觉穿越到了农耕文明时代。
房屋依山而建,便自然地形成了凌空吊柱的气势。四合水天井的四周各有栋四列三间木屋,形成一个正方形整体。靠外面的三方屋沿顺着山势悬空延伸,形成一个楼高约14米,立柱18根的回廊式“半岛”吊脚楼。而5个撮箕口形状的三合水吊脚楼,依山就势一字排开。楼下有潺潺溪水,四周有巍巍群山,青青石坪上鸡犬相嬉,“半岛”回廊上老孺相依,一幅和谐农家画卷让人无不动容。
进上院,穿天井,过下院,上阶台,6个独立的吊脚楼相连互通。青石板铺地,青石条砌阶,行条岩筑沿;院内,石磴多且奇,磴,均为青石所铸,台磴、柱磴,圆磴、方磴均有巧工雕饰。
80岁的蒋熏大爷,算是古民居的“活历史”了,他家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此,村子的变迁,他和他的祖父辈都曾亲历。蒋大爷告诉记者,许多房子完工后,至今都没有重建过。
村主任曾天竹说,占地6000平方米的古屋,60户居民多为蒋氏后裔。现仅有25户人家长年居住。
唢呐之乡的独特传承
土家人喜爱唢呐,结婚嫁娶、修房造屋、生小孩打十早(满月酒)等喜事请人闹闹,图个喜庆;老人去世等白喜事请人吹吹,吐吐郁气,抒抒不舍之情;逢年过节、公司开业、朋友集会等都请来热闹助兴。
据咸丰县志记载,咸丰唢呐至少已流传了近300年。坪坝营镇一带的唢呐,因其演奏形式独特、曲牌丰富,而被确定为恩施州20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之一。
土家人把吹唢呐的人叫做吹鼓手,也叫“八仙师傅”。相传,唢呐这种乐器是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这八位神仙制造并流传下来的。清同治四年版《咸丰县志》录有诗人王伟的《瀑泉竹枝词》:“一家女儿嫁新郎,十家女儿伴新妆;红灯四壁云垂地,彻夜笙歌漏正长。”诗中的笙歌其实就是指唢呐和哭嫁歌,可见,在此以前,唢呐就已经盛行于当地民间。
蒋氏后裔蒋仁明可是名噪一方的高手,从十四五岁开始学习吹奏换气,现在已能熟悉演奏80多个曲牌。并创造了“双龙抱柱”“四龙抱柱”等高难度的演奏方式。蒋仁明说,“双龙抱柱”、“四龙抱柱”就是打破每个艺人独立演奏的传统方式,由两人或四人手挽手抱在一起、交叉握着对方的唢呐演奏同一曲牌,实现心、口、手高度合一。
坪坝营镇分管文化的负责人自豪地说,现在全镇年龄在20到70岁之间的唢呐艺人已达到100多名,民间艺术大师卢定恒、易建明、蒋仁明、杨启华、杨启义等享誉一方。
2012年,蒋仁明、易建明等4人赴京,到中央电视台15套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演奏唢呐“双龙抱柱”。2005年,唢呐被列为恩施州重点保护民间艺术,甲马池村被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州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乡亲故事
从春秋时代的《封神榜》,唱到清朝的《白蛇传》,1036场戏,一天一场可唱近3年。
皮影大王夏想德
郑毅
应城皮影,又名灯影,兴于清中叶,已有300多年历史。
建国前,应城茶馆流行皮影戏,观者众。建国初期,应城有天鹅石陈、汤池方集、杨岭高何、城效范河、巡检红星、三合土门6个皮影队,共有27位皮影艺人,活跃于城关及膏盐矿区。
现在,应城有这么一位皮影艺人:能从春秋时代的《封神榜》(从女娲庙降香到周武王封七十二列国),唱到清朝的《白蛇传》、《金钱记》、《三打桃花案》、《花戏》、《张恭百忍》,1036场戏,每天唱一场,每场180分钟,可唱近3年,全国少有。他就是皮影大王夏想德。
夏想德出生于1942年10月,今年72岁,家住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1959年初中毕业,考进天门曲艺工作团皮影队,拜家叔夏炳肇团长为师,至此,与皮影结下不解之缘。
1964年,夏想德被天门曲艺工作团派到武汉民众乐园学习光电皮影,回到天门后创办光电皮影。与传统皮影不同,光电皮影不仅能动口、眼,还有艺术化的山水、树木、风景、雷电、闪光等灯光布景,非常逼真。那时候,光电皮影剧目有古装传统剧《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八仙过海》等,现代戏《搬家》、《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童话剧有《鹤与龟》、《猴子偷桃》等等,表现力丰富。皮影队在应城、潜江、京山、汉川等地巡回演出,观众喜爱。
夏想德名气大,1965年5月13日,被省委宣传部抽调到武汉,在洪山礼堂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他又被邀请去武汉剧院,参观中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与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1968年,应城皮影队陶朝芝师傅接夏想德回应城担任主演。就在皮影兴旺之时,由于文革,应城皮影队停止了演出活动,夏想德也回到老家汤池方集大队夏东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艺术又得新生。夏想德重新雕刻皮影,组织本村陶银伢、京山曹武镇燕治良、汉川垌冢范想苟、天门皂市镇李太安等民间艺人组成方集皮影队,到应城、京山、天门、汉川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近年,应城市文化馆鼎力相助,为夏想德的皮影表演联系场所。至今,夏想德的皮影队活跃在城中福利院、应城公园等中老年人聚集的场所。令夏想德欣慰的是,皮影经常能吸引一些孩子们来观看。最近,他还收了一个徒弟。夏想德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