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武钢博物馆:置身于钢的世界 感受钢城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20 17:29:29来源:SRC-13

  组图武钢博物馆亮点大搜罗

  荆楚网消息(见习记者 高梦格)大武汉,只有一个地方被称作“城”,那就是红钢城——武钢。

  自1958年第一炉铁水出炉,50余年栉沐风雨,数千家庭三世同厂,7万余人为之奋斗终身……武钢,承载了中国钢铁强国之梦。

  顺着青山冶金大道往武钢厂区的方向,远远的就能看见一栋被钢皮包裹的黑色建筑物,这就是武钢博物馆。2008年9月13日,为了庆祝武钢50周年的华诞,这座中国的第一家钢铁博物馆在武汉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武钢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大量图片和见证性历史实物。可以说,博物馆不仅浓缩了武汉钢铁业50年创业兴业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的见证。

图为武钢博物馆

  寻找最初的印记——小渔村上崛起红钢城

  号称“荒五里”的蒋家墩,原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1958年,自武钢在此兴建,从此便有了一个崭新的地名——红钢城。

  武钢改变的不仅是一个渔村的命运,更是一代人的命运。当年,为了兴建武钢,许多鞍钢的工人来到这里,成家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

  在武钢博物馆的一块展区,记者看到了不少上个世纪流行的生活物品:一盏上工时用的煤油灯、一把老扳手、一顶安全帽、一块旧电表,其中还有一台老的掉渣的海鸥牌相机,据说原本属于一位已经退休的武钢工人日报记者。

     博物馆文化传播部部长刘方说,当初筹备建馆的时候,向社会征召纪念品,听到要建属于武钢的博物馆,工人们纷纷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东西来。“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都是当年老武钢人用过的,背后都有一个人甚至一个家的故事。它们是武钢50年辉煌岁月的缩影,也是每个武钢人的印记。”

图为武汉工程大学的学生在参观仿制的红钢城标志建筑红房子

图为武钢工人捐出的原来使用的工作、生活用品

图为牛头刨床,这台车床从1958年出厂到2008年退役,一共使用了五十年,工人们都亲切的称它为老黄牛

  毛主席见证的第一炉铁成为镇馆之宝

  1958年9月13日,武钢的一号高炉炼出了它的第一炉铁水。当天下午15时25分,毛泽东健步登上炉台,目视着第一炉铁水从炉内顺利流出来,火光映红了他欣慰的笑脸。

  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被摄入镜头,照片保存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此外,几份当天的报纸也一同陈列在案,略显发黄版面上,头条全是武钢第一炉铁水的报道。

  记者看到,在博物馆二楼展厅,由当时第一炉铁水铸造的马口铁还完好的保存着,约重40公斤,被视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武钢第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钢都的诞生,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图为武钢第一锅钢水铸造的马口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仿真区体验炼钢艰辛

  为了给更多的人普及钢铁知识,武钢博物馆内,还特别打造了一个钢铁铸造仿真区。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武汉工程大学的一帮学生也在这里参观。

  走进仿真区以后,就听见学生当中不时传来阵阵惊叹,“你看,那个炉子有那么大”,“你看这个,矿石就是这样运出来的么”。

  穿过采矿洞,转个弯,就来到了冶炼区,伴随着“轰”的一声,机器开始运行,只见一个大约直径两米的大桶装载着矿石投入到冒着热气高炉内;烧的通红的钢板从传送带上被运送出来,铸造的钢坯闪着火花,让人忍不住退后,生怕被这种热气所灼伤。

  虽然这不是真正的炼钢,但展区运用声光电气四种效果,依然会让人觉得无比真实,仿佛自己成了一名钢铁工人。

图为仿真大冶采矿区

图为仿真的转炉

图为仿真的热轧机  

  记者心得

  在来之前,记者对于这个博物馆有着种种猜测,一个钢铁企业的博物馆,除了钢材还能展览什么呢?

  可是,通过参观,记者不仅仅对于曾经毫无概念的武钢厂区,炼钢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中国冶炼的历史,钢铁在现代的运用加深了认识,被无数武钢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就像武钢博物馆文化传播部部长刘方告诉记者的那样,武钢博物馆并不仅仅打算做一个企业的展示博物馆,更是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钢铁的发展和应用,了解相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