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一曲相知成“知音”。(记者 王子毅 摄)
图为:琴师伯牙在楚国宫廷受到众人羞辱。(记者 王子毅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王理略、实习生孙琳黎)“我们虽然叫武汉歌舞剧院,但近30年来,一直只有舞剧,没有歌剧。”昨日,武汉歌舞剧院院长王海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山流水》是该院自1984年以来排演的第一部歌剧,“以前,我们只有一只翅膀,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双翼了。”
“高山流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可这样一个题材要搬上舞台却异常困难,两个男性角色,故事过于简单。”王海涛说,当初剧院选择这一题材时,外地同行觉得奇怪,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武汉是知音传说的发生地。但这更让大家坚定了排演这部戏的决心,“这一千年佳话,几百年竟然从未搬上过舞台,作为武汉人有责任做成这件事。”
武汉歌舞剧院有很多优秀的歌舞演员,但因为歌剧市场一直不景气,以及剧团改制等多方面原因,大家从未演过歌剧。最初排练时,演员一站上舞台就“傻”了,只会唱,不会演,手脚不知如何放,穿上古代服装更不知道如何走路。一名歌剧评论家看到这一场景时,担忧地说:“你们不可能准时开演了。”
30年终于有机会演一部歌剧,怎能放弃!演员们鼓足劲白天排戏,晚上学表演,学习语言、学形体,当第一次能把唱词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时,有演员激动地哭了。
该剧作曲、著名作曲家莫凡指出,《高山流水》以古琴的音色、古琴音乐的韵律贯穿全剧,展示古琴演奏家伯牙的高贵灵魂。王海涛说:“这部剧展现了武汉知音文化的城市之魂,以后将经常演出。”
“高山流水”化神女 西洋歌剧遇“知音”
图为:高山、流水化为剧中角色。 (记者 王子毅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王理略、实习生孙琳黎)“高山姑娘,流水姑娘,你们不要走!”昨晚,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上演,“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千古佳话被重新演绎。全剧创造性地将大自然中的高山、流水和星辰拟人化为剧中角色,见证了俞伯牙、钟子期因一曲相知成为“知音”的过程。“我们是天上的星星,东皇太一的眼睛。”随着古琴宫、商、角、徵、羽7根和弦的响起,布满整个舞台和天幕的漫天星辰和纯净稚嫩的童声合唱,将全场观众带进了一个唯美的意境中。随后,玉衡、高山、流水等神女角色次第亮相,共同唱出“天籁之音”。
知音相遇,伯牙月下泛舟操琴,挑着柴担的钟子期默默站立在山岩之后倾听,这一传说中的著名场景被演绎得充满中国画的写意之美。武汉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董研峰和汤俊军,用深厚的演唱和表演功底,呈现了“知音”的魅力。痛悼子期一场,伯牙的大段唱段唱到痛彻心扉,不断重复“魂兮归来”的大合唱凝重而肃穆,让观众们屏住了呼吸,跟随歌声沉浸到古老的传说中。
古琴台、琴断口,作为俞伯牙、钟子期相遇的故地,江城武汉有很多地方因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而命名,这一传说被搬上戏剧舞台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演出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华中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姜涵雪钟爱古代文学,特意身着白底蓝花的汉服来观看《高山流水》,她说:“用西方歌剧的形式来演绎古老的中国经典故事,这个创意很吸引我。
《高山流水》导演曹其敬:
“力求做成典雅脱俗的艺术品”
图为:星辰化身咏知音。(记者 王子毅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王理略 文俊 实习生 孙琳黎
高山流水遇知音,昨晚,武汉爱乐乐团刚奏响歌剧《高山流水》序曲,现场观众便被淡雅的布景,淳朴的音乐所感染,掌声连连……
听到现场观众的掌声,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该剧导演曹其敬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这位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从事戏剧导演及教学工作40年,曾执导过《苍原》、《屈原》、《沧海》、《霸王别姬》等百余部作品,多次获得文华奖等大奖。按说,大导演应该见惯了大场面,然而,在听到现场观众喝彩的掌声之前,曹其敬还是有些担忧。
此番受邀担任《高山流水》的导演,是他第4次与湖北文艺界合作。再次与湖北同行搭班子排剧,不仅是因为过去合作愉快,也是因为被“伯牙子期”的故事深深感动。在曹其敬看来,伯牙和子期因为一曲相知而成为“知音”,正是当下这个社会缺失的东西。而且剧本和音乐,都是按照崇尚自然的方式来制作,这让曹其敬很想打造一部纯粹的艺术品。
彩排时,曹其敬经常拿着麦克风朝台上的演员喊话。“注意站位!”“伯牙,演唱时,注意抬头,身体不要摇摆……”类似这样的指导持续了整场排练。排练结束后,曹其敬累得口干舌燥,两口就喝完一大杯水。“都说歌剧离老百姓有些远,《高山流水》又是一个比较简单平实的故事,观众会喜爱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曹其敬显得比较坦然:“我们力求做成脱俗、典雅的艺术品,希望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够为观众表达我们所推崇的精神,如伯牙在自然中寻找音乐,这就是一种崇尚自然的精神。至于观众是否满意,我认为需要时间去检验,只有我们精心打造出这样的艺术品,观众才会有机会接触,才有可能去接受并喜爱。”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