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图为:口坤厚里图片来自《武汉·新视线(2014)城市记忆》
□本报记者李翌 实习生陈士维汉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武汉的很多老建筑如今却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昨日,《武汉·新视线(2014)城市记忆》(以下简称《城市记忆》)新书发布会在武汉市民之家规划展示馆举行,著名作家方方,武汉市纪委书记、诗人车延高受邀出席。两位武汉文化名人,多年来一直关注武汉的老建筑的保护。昨日,方方更是呼吁,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对老建筑进行保护,不能抹去这个城市的记忆。
一座城如一个人
熟悉的人给你温暖和安全感
《城市记忆》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及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编,书中以百余幅照片,记录了分布在武汉各个地方的城市老建筑。其中,不仅有汉口江边错落有致的老租界,也有被称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标本”的里分,还有汉阳的龟北路,青山的红房子,都一一收录。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却沉甸甸的新书,方方、车延高和建筑摄影师陈思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在方方看来,一座城市就如一个人一般,熟悉的人会给你亲切感和安全感。“下了飞机(回到武汉),扑面而来的乡音让我觉得亲切,因为武汉是我的熟人,全世界我只认识它。”方方说,一个城市的发展史,建筑是关键词,因为每幢建筑都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人文背景紧密相连。“这个城市,很多建筑都留下了自己的记忆和情感,我热爱这座城市,我和它彼此熟悉,相互之间有情感交流。”
和方方一样,车延高也并非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他来到武汉工作30多年,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这是我人生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地方,我深爱这片土地。”车延高感慨。
建筑是凝固的诗歌
长江大桥犹如城市的脊梁
车延高既是一位官员,也是一个诗人。他的新诗曾被网友称为“羊羔体”。活动现场,车延高笑称,“羊羔体”走红是因为写徐帆、刘亦菲等关于武汉女人的诗歌,但其实,自己写的武汉老建筑要比写人的诗歌多得多。
对于老建筑,车延高打了一个诗意的比喻:“建筑是凝固的诗歌,诗歌是流动的建筑。”他解读,一座好的老建筑,就是一座古老的立体雕塑,是一个艺术审美的符号。而生活中的车延高,也常常以自己诗意的态度,去看待坐落在城市里的老建筑。他把历经几十年车来车往,却依旧“坚强”的长江大桥,比喻成城市的脊梁,将大武汉串联起来。
和车延高诗意地去看待这些老建筑不同,方方则是以历史的视角去关注它们。早在20年前,方方在写《武汉人》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武汉的老房子,她的不少作品都有武汉老街区老建筑的影子。“我看老建筑,看到的是时间、风雨,过往人事。”方方认为,住在老建筑里的人与这些老建筑长相厮守,它们早已不只是砖瓦水泥的房子,岁月的沉淀把它们变为了历史,变为了文化,变为了一个城市永恒的记忆。
为城市记忆呼喊
保护老建筑要有人文关怀
方方为寻找写作素材,曾一次次穿行在武汉的街巷里弄,眼见许多老建筑不断消失,她心急如焚。她曾拍下了不少老建筑的照片,包括巴公房子、保安大楼等百年建筑。她也曾多次在省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武汉老建筑保护的提案。
去年,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再版书中,特地新增了一篇后记,“我在武汉满街行走,实地查看那些已是沧桑满目的老建筑。在我串街的过程中,不时看到有老建筑在拆毁。我几乎是一边写一边呼吁。越是呼吁,拆得却越快。我真是担心我所热爱的武汉,给我们的陌生感越来越强烈,而亲切感则越来越淡薄”。
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方方十分看重人文气息的保留。比如在她看来,如今的昙华林虽然建筑保护做得不错,但小资情调却破坏了它原始的韵味。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透露,编撰《城市记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进行城市规划实践的同时,注入更多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据他透露,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审批。他也呼吁更多的市民关注城市老建筑的保护,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