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照顾卧床姑姑14载
上榜者:张丽艳(孝感市汉川城隍镇居民)
照顾丈夫瘫痪在床的姑姑,张丽艳14年如一日,被誉为“好侄媳”。
丈夫许高飞的姑姑患先天性软骨病,行动不便,吐词不清,吃喝拉撒要人照料。嫁入许家后,张丽艳默默挑起了照顾姑姑的重担。
姑姑的卧室一横一竖放着两张床,张丽艳晚上就睡在靠外的床上,方便照顾姑姑夜里上厕所。靠里的床边放着一把中间挖了洞的木凳,木凳前面一把椅子背靠木凳,椅背上扎着厚厚的棉布。为让姑姑如厕方便些、舒服些,张丽艳花尽心思,甚至还跟医生学会了灌肠,以防姑姑滞食。
许高飞的亲戚们提出,花钱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去,出钱请护工照料,让张丽艳过几天舒坦日子。张丽艳拒绝了:“对我来说,孝敬姑姑跟孝敬公婆是一样的。”
妻贤夫孝,“组合家庭”乐融融
上榜者:范兴奎、田木意夫妇(咸宁市赤壁陆水湖风景区办事处青泉社区村民)
他,女婿变“儿子”,用勤劳和朴实,将“孝行”进行到底;她,带着公公改嫁,用善良和孝道,撑起了充满亲情的家。他们,便是范兴奎、田木意夫妇。
2000年,44岁的常德人范兴奎来赤壁做工,与田木意相识。当时,田木意丧夫,带着公公鲍华阶和两个儿子一起生活。范田二人彼此中意,决定组成家庭。田木意嫁给范兴奎的条件是,不但带着两个儿子,还必须带着公公出嫁。范兴奎认为,一个孝顺的女人,一定是个好妻子,不仅答应了田木意的要求,还向鲍华阶承诺:“我上门来您家后,有我吃的就有您老吃的,您孙子就是我的伢儿。”
为兑现诺言,范兴奎白天忙农活,照顾鲍华阶生活起居,晚上还督促孩子学习,检查作业、开家长会、买文具书包……孩子们对“父亲”日渐亲昵,鲍华阶对“儿子”也日生好感。如今,田木意的两个孩子先后结婚成家生子,3个孙子都是田木意夫妻俩带,全家生活和睦融洽。
8旬爹爹还了65年前的债
上榜者:任庭理(武汉电大新洲分校退休教师)
65年前,任庭理向同乡借了8担稻谷,让一家人有幸度过灾年。家境好转后,他遍寻恩人还债无果。2014年6月,已84岁的任庭理终于将1000元交到了恩人后代徐国忠手里。那一刻,他如释重负。
1949年8月,老家闹洪灾,任庭理到同乡徐汉杰家借谷。徐家当时家境较好,两家关系也不错,便借给任庭理8担近千斤稻谷。尽管之后一直在外学习和工作,任庭理一直想还了这笔债,却不知徐家搬往何处。“无论过多久,有条件一定要还。做人不能不讲诚信。”他时常向人打听,希望寻到徐家后人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任庭理终于找到了武汉市李集街长岭村徐家田的徐国忠爹爹家。两位老人一见面,双手紧握,激动不已。
面对突然而来的“还债”,75岁的徐国忠老人感慨万千,他说这几十年自家几次搬迁,父亲生前也没提过这事,“可是任大哥却记了大半辈子,让我很感动。以后我们要多走动,把上辈人的交情继续下去。”
雪域高原的“拼命湖北郎”
上榜者:刘纲华(武汉市第七批援藏干部)
2013年6月,35岁的刘纲华主动请缨,开始了不平凡的援藏之旅。
作为我省援藏山南的第一任经济合作局局长,刘纲华此前并未从事过招商引资工作,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急于摆脱“门外汉”困局。刚到驻地,他就恶补专业知识,四处“征战”。客商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投资9800万元,在乃东县成立西藏雪域冰川水资源有限公司。
进藏后,刘纲华先后18次深入乃东县企业调研摸底,拜企业家为师,在雅鲁藏布江畔创建了“乃东武汉产业援藏园”,实现全国114个城市对口援藏中产业园区建设“零”的突破。一年来,他向乃东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2013年,乃东县完成招商引资4.018亿元,超过计划任务的115%,一跃成为山南地区12个县招商引资之首。
扎根基层的防艾“前哨兵”
上榜者:夏治华(随州市随县均川镇卫生院医生)
2002年4月,均川镇建立全国第一个镇级温馨家园,给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提供一个综合型服务场所。自此,夏治华便成为一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志愿者和“前哨兵”。
10年多时间,他骑着摩托车为病人送医送药,行程达十万多公里。他和同事一起广泛开展艾滋病知识普及宣传、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小册子1万余册,在集镇的大街小巷、农村人口集中的自然村、中小学校张贴宣传标语不计其数,在人群较为集中的村级免费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教片50余场次,到中、小学校及重点村组上艾滋病防治知识专业课100多场次。此外,夏治华还千方百计为艾滋病患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抚平他们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
在多年的“防艾”工作中,夏治华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农村艾滋病防治新模式。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艾滋病互助小组”,受到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有人说:艾滋病管不得,天天与高危人群打交道,搞不好连自己的命都要赔上。夏治华却很坦然:“我既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周婵)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