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长江化”画家施江城:长江精神乃中华文化之魂

发布时间:2015-11-01 17:43:32来源:SRC-13
  
        荆楚网消息(记者沈素芬)“他将长江彻底地人化了,而他也被彻底地长江化了。”这是著名美术评论家陈方既评论施江城的一句话。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施江城,一位生于上海,长于武汉长江畔、30余年专注为长江写生的山水画家,昨日,他带着全长60米的《长江万里行》长卷及数十幅长江山水国画走进湖北省图书馆,向《长江讲坛》观众们讲述了他几十年笔耕不辍画长江的心路历程。
 
  “我生于40年代。我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年轻人都有一个信念:一生一世总要为祖国做点什么事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身居茅庐心怀天下’。”昨日“长江讲坛”一开始,施江城就向大家介绍了他画长江的起源。
 
  1979年,中科院发布了一个科考公告,证明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而21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巴颜喀拉山南麓当做长江正源。施江城发现,即便是曾经画过《长江万里图》的张大千笔下,也没描绘出长江真正的源头。“我觉得我一定要去看一看,长江源头是什么样子。”怀揣着这个想法,施江城出发了。
 
  最开始,施江城通过研究世界地图来做准备工作,这一研究不得了,发现了十分震撼的事情:“我发现我们的长江不偏不倚,正好位于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而这个纬度正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耶路撒冷,古巴比伦,金字塔,古波斯,全是在北纬30度!”
 
  一种强烈的好奇和使命感牵引着施江城把把万里长江全部跑了一遍。“越往后走,我了解到的长江越全面,到最后,长江在我心中化为了一种浩然之气,这种‘气’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合拍的!”
 
  38岁那一年,追寻长江的脚步,施江城只身到了西藏可可西里无人区。“正是11月份,我穿着军大衣,怀揣着出差证明。天气极寒,行至沱沱河附近时,我感冒了。高原缺氧,感冒很危险,我躺在冰冷的床板上,第一次想到了死亡。”
 
  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施江城在生死之间,第一次将人生、世界和自我做了极为深刻的哲思。“思考过后我豁然开朗,不久病突然也好了。”
 
  自那次长江行途中重病后,施江城发现,他从小我中走了出来,找到了大我。“我感觉自己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我下决心一定要画一个前无古人的长江万里图。”
 
  几十年的行走和不断积累,施江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0月31日当天的施江城国画展上,记者看到了这幅长达60余米的《长江万里画卷》。从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峰画到东海入海口,这幅起伏跌宕、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长卷,共分为大江之源、金川蜀水、高峡平湖、极目楚天、大江东去等10卷,除自然景观外把三峡大坝、三大名楼、南京中山陵、上海东方明珠等古今名迹都尽收眼底,与历代画家所描绘的长江图卷相互辉映,艺术地再现了万里长江在新的文脉背景下的波澜壮阔图景。
 
  “在我心中,长江文化的美学精神是一种雄健畅达、清韵而激越的美;是一种浪漫飞扬、精妙而瑰丽的美;是一种陆离多彩、灵动而飘渺的神秘;是一种超越生死、知命达观的生命魅力;是一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流观宇宙大生命的运动意识。”施江城说。
 
  富饶、雄健、灵动的长江,有着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文化特质。施江城认为,几十年的行走历程告诉他,长江文化的这种特质,正代表了中华复兴必须具备的文化灵魂。
 
  【施江城名片】
 
  施江城:祖籍江苏武进,1946年生于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