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武大教授家藏瓷器数千件 最大愿望是办博物馆(图)

发布时间:2016-04-06 10:12:55来源:SRC-5173

瓷板画“收租院”(局部) 记者郭良朔 摄

民族大团结主题瓷板画 记者郭良朔 摄

家中的走道与墙壁都被谢宝康利用起来,随处可见瓷板画 记者郭良朔 摄

记者黄征 通讯员王新国

一位教计算机的大学教授,临退休对瓷器产生兴趣,十多年来花光几十万元积蓄收藏了数千件瓷器,身上却穿着十几年前的旧衣服。近日,一名网友向长江日报记者报料称,洪山区桂子花园住着一位收藏“奇人”。

“奇人”是武汉大学的谢宝康教授,今年72岁。日前,记者走进谢宝康家,看到180平方米的4室1厅就像一个瓷器王国。墙上挂满大大小小的瓷板画,书柜被瓷瓶、瓷茶壶占满。抬头一看,天花板四周,用木板和三角铁搭成的架子上也摆满瓷器艺术品。

瓷器上的图案多为文革题材,包括8个样板戏、知青上山下乡和《收租院》等。瓷器的种

收藏“丰收”瓷器记录历史

谢宝康穿的棉衣肘部已露出棉絮,脚上的袜子也早就磨破。但一谈起收藏的瓷器,他就两眼放光。

谢宝康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也是武汉大学早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的组建者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末,谢宝康到汉口崇仁路古玩市场买像章,偶然看到一只直径20厘米的带盖瓷罐,有粮食、棉花图案和“粮棉丰收”四个字,“‘丰收’两个字吸引了我。这是我买的第一件瓷器,当时我每个月工资1000多块,这个罐子花了800元”。

谢宝康由此开始收藏各种类型的文革年代瓷器。

到今天,谢宝康已有20多件“丰收”题材瓷器。其中一个腌鱼的缸买回来花了100元,没多大观赏性,就因为上面有“粮棉丰收”四个字。

为什么对“丰收”这么感兴趣?

“现在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那个年代老百姓能吃饱就是幸福,想丰收、盼丰收是人们的梦想。我收藏这些东西,就是想反映当时的国情,”谢宝康说,“我会继续收藏‘丰收’瓷器,不为将来升值,就想留下一段历史记忆。”

怕颠破瓷器 蹲车里5小时一路护送

谢家客厅里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块1米多长的大瓷板画,身穿56个民族服饰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56个民族’瓷板画是他最珍爱的瓷器”,谢宝康的同事陈珉说,这块瓷板画是他和谢宝康一起冒雨从景德镇开车运回来的。

2003年,为买这块瓷板画,谢宝康三赴景德镇,最后以5.6万元成交。陈珉说:“他买到瓷板画激动得不行,跟我说:‘我还有钱,再去买点。’”

从景德镇回武汉时下起了大雨。原本只需4个多小时的路程,开了5个多小时。陈珉说:“我开车很紧张,谢老师更紧张,他怕瓷板画平放在车里颠破了,就把它立着放,自己一直蹲在车里扶着。”

瓷器怕磕碰,谢宝康起初没有经验,摔坏过几件。一件“乒乓外交”题材的瓷雕上有几只象征吉祥的白鹤,搬出来清洗时,谢宝康发现,一只直径仅1毫米的鹤腿断了,心疼不已。从此,每次开箱或搬运,他都格外小心,平时自己用抹布、软毛刷做清洁,上下搬运也从不让人帮忙,生怕交接时失手。

记者看到,谢宝康的瓷器都套上了塑料袋或旧床单,一些大型的瓷板画还用硬纸板包住四角。他说:“对瓷器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尽量不要搬运。”

“家里的瓷器,子孙后代一件都不要卖”

谢宝康和老伴徐蒨菊的工资不低,但两人平时粗茶淡饭,生活非常节俭,十几年来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您买这些瓷器,老伴不反对吗?”记者问。

徐蒨菊插话说:“刚开始买几个瓷碗、瓷壶也就几块钱,后来越来越贵。他也不知道还价。有时候我帮他还价,他还怪我,说‘东西好就值这么多钱’。我劝过他别再买了,可劝不住,这些年买瓷器花了几十万元。”

谢宝康还找亲友借钱买瓷器,有个亲戚对徐蒨菊说:“你们要是想买房我肯定借,买这些瓷器有什么用?”

2006年,谢宝康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了几万元债,只好暂停收藏。后来手头略宽裕,2014年又开始到处淘宝。

受老伴的影响,徐蒨菊也渐渐喜欢上瓷器,还看出些门道:“现在市场上文革题材的瓷器没有我们家的好,很多是后来仿制的。”

崇仁路一间瓷器店老板来看过谢宝康的收藏,看中一个“抓革命促生产”的瓷瓶,加价1万要买。谢宝康的反应是:“我怎么会卖给他呢?碰到一个好的瓷瓶蛮难。”

谢宝康对儿子说过:“家里的瓷器,子孙后代一件都不要卖。”他有个心愿,办一个瓷器博物馆。如果武汉哪家博物馆想办展览,他也愿意无偿提供自己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