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别鸣 通讯员 程晓萍 徐建文
形方而薄,色金而黄,味香而醉,老通城豆皮是武汉是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
直到本世纪初,在汉口打听“老通城”,那是家喻户晓,甚至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不到老通城,不算到汉口”。“老通城”不过是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上的一家餐馆,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就号称“豆皮大王”。它凭什么被夸作大汉口的标志呢?
昨日,在装修一新、重新开业的江汉路新华书店,时值中山大道隆重开街之日、百年老字号老通城店重开张之时,举行了由老通城创始人后裔曾宪德创作三卷历史纪实小说《汉口老通城曾家》的新书首发式。
既是一部家史,更是城市变迁史
73岁的曾宪德说:“我是老通城的创办者曾厚诚——也就是本书主人公曾广诚的原型——的长孙,可以说,我是活在这世上对这个餐馆的过去知道得最多的人之一。多少年来,我的家族和朋友圈内,对于老通城传奇的创业和兴衰史、对于它目睹和伴随的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总是念念不忘。我很早就动了将这些写下来的念头。”
小说通过“创业”“救亡”“再生”三部曲,以曾家兄弟二人1905年从汉阳农村到汉口打工为线索,从做苦力、当茶房、闯江湖到挑着汤圆担走街串巷叫卖,到后来发展在吉庆街开饮食店,一步步艰难创业的经历。充分展现了老汉口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的汉口社会生活的种种场景。既有辛亥年“阳夏保卫战”硝烟,又有“万国跑马场”的喧嚣;既有餐馆斗法的趣事,又有商场诡谲的行情;既有日寇铁蹄在汉口的肆意践踏,又有国共抗日志士和巾帼英雄“六姑”的不朽身影;既有《大家唱》抗日歌咏活动的壮丽波澜,又有珞珈山大学生游行的声威;既有鲜血淋漓的一次次真实事件,又有富于时代特色的一个个爱情故事。
小说还浓墨重彩书写了在1938年“保卫大武汉”重要历史关头,曾家的子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把通城饮食店办成了全国爱国文化人士的重要活动基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在这里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不少著名爱国文化人士也曾在老通城留下战斗足迹。
文学界评价,《汉口老通城曾家》既是一部家史,也是一部城市变迁史和百色人物画卷。
写出了与《子夜》不一样的视角
当年的老通城豆皮,不仅在江城做出了名,而且还名扬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等先后来过老通城品尝豆皮。另外,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国元首也来到老通城吃过豆皮。从而使得整个餐馆和“豆皮大王”的声誉达到了空前。《汉口老通城曾家》由武汉出版社推出。武汉出版集团负责人介绍,《汉口老通城曾家》是他们“为城市立传”系列图书中的一种,对于挖掘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魅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该小说还插配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既图文并茂,又与情节相得益彰,其中不少照片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就更加弥足珍贵。
文学评论家蔚蓝说,这部小说勾画出武汉百年老字号老通城豆皮店的发展轮廓,表现了武汉传统风味小吃的世俗化的文化性格。作者曾宪德在花甲之年开始写这部小说,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越写越好,令人称道。
曾宪德曾经带着这部书稿参加了第一批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计划。扶持计划引入了激烈竞争机制。首先是通过公开征集选题的方式,从全省300多位报名竞争的作家中,确定了第一轮50人进入选题答辩阶段,然后遴选出30人进入第二轮答辩。经第二轮答辩后,遴选出20位作家中标。蔚蓝说:“这样激烈的竞争,曾宪德写作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文学评论家李遇春认为,《汉口老通城曾家》从民间视角还原了中国近现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发展、壮大过程,写出了与文学名著《子夜》《上海的早晨》不一样的视角。
(作者: 编辑:田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