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余瑾毅 实习生 白崇 苏成美
日前,武汉市公布了27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青山区红房子建筑群位列其中。此前,红房子曾历经去留之争,如今站在保护线内,如何保护备受瞩目。
见证新中国工业成长
红色三层小楼,坡式屋顶,昨日,春光之下,一排排红房子闲适静谧,宛如历经沧桑的老人。“一五”时期,武钢定址青山,全国10多个省的5万多名工人和7万多名家属来到武汉,红房子是武钢的家属生活区。
年近九旬的管立青老人是红房子的设计师。他回忆,当年整体复制了苏联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的住宅模式:红墙、红瓦、红屋顶,“回”字形住宅楼中是宽阔的绿化带,住宅楼又围成大院子。
1956年,首批红房子在蒋家墩一带建成,此地也得名“红钢城”。按照鞍山的门牌编排法,称为8、9、10街坊。因照搬苏联民居模式,房屋按寒带气候设计,重保暖、防风,在武汉炎热的夏季,居民却感到憋闷。此后,一冶在红卫路附近兴建家属区时,保留红色三层楼外观,房屋改成排式楼,便于通风。
经过10多年兴建,青山红房子共有16个街坊,地跨建设七路至天兴洲大桥下,但在青山人眼里,只有8、9、10街坊“最正宗”。
众人期盼红房子新生
9街坊的钟连贵在这里住了50年。她说,红房子冬天不冷,雨天从不渍水,楼间距宽至50米,活动空间宽敞。
当年,因为钢材缺乏,楼板、房梁和部分墙体内采用竹片做筋,如今,天气潮湿时常有墙灰、小石灰块落下,雨天漏雨等也困扰着钟连贵。
作为“一五”时期的印记,红房子在全国都有典型意义,被专家们称作“活着的工业文化遗产”。
2008年,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划出红房子片的保护范围:8、9街坊的全部和5、6街坊的局部、红卫路一冶大院及小八栋地段。在3D规划图上,记者看到,居民迁出后,红房子片区改造为文化创意区,保留红房子原貌和大片绿地,各式雕塑、酒吧、餐饮店散布其间,既有工业时代风貌,又有现代时尚感。
资金拦住规划进程
红房子片区住着万余户居民,拆迁安置费用最低需数十亿元,后期改造费用更是惊人。
红房子坐落于青山滨江现代服务产业带红钢城和红卫路片,青山土地资源紧张,该地段是青山的“宝地”。
为筹集资金,武汉特意调高了红卫路土地开发的容积率。但知情人士说,和其他中心城区相比,青山人气、商业氛围欠缺,红卫路片区还需长时间的市场培育。
青山区曾邀请阳光100、武汉万科、保利集团、武汉地产等企业参与保护性开发,多家企业测算后表示,保护量太大,投入和收益不平衡,项目运作难。
能否“试验性开发”?
红房子片区究竟多大?昨日,记者驱车以40公里的时速绕保护区外围一周,耗时11分钟。步行横穿9街坊,耗时20分钟。
青山有意缩小保护面积,仅保护以8街坊为代表的红房子,其他片区做房地产开发。
有人质疑,此举是用遗迹换土地收益。该区解释,缩小面积,是为了力所能及地保护。武汉规划研究院则认为,缩小保护面积,起不到标本作用。
在争议关口,青山区倾向于暂不开发、不改造,待“有钱、有思路”再行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万谦关注湖北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多年,他直言,当传统工业退出历史舞台后,昔日工业建筑失去原有价值,又占据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成为许多老工业城市发展的难题。上海工业遗产保护水平全国领先,上海市级政府发挥很大作用。保护红房子仅由区级政府承担,力量有限。
万谦建议,不妨将保护区中的一部分作为试验区,引入两个开发商,将红房子与其他商业、住宅项目“打包”开发,降低风险和费用,两家竞争也利于提升开发水准。
(作者: 编辑:余瑾毅 实习生 白崇 苏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