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冒雨回访蔡甸 2万转移村民吃住都不愁
图为:安置点中的孩子们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保国 张皓 黄永进 通讯员高星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紧急转运的2万村民分别安置在蔡甸侏儒、永安、玉贤、消泗乡高地和汉南湘口等地。村民在新的安置点生活如何?昨日记者探访了几个安置点。
昨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位于蔡甸区玉贤镇蝙蝠村村委会的安置点,这里安置着消泗乡洪河村的183名转移群众。夏志卫是红河村的养鱼大户,前天夜里8点接到通知后,他无暇顾及自己的两个鱼塘和不多的玉米地,赶紧带着父母、妻子和两个女儿赶往公交车所在的集合地点。昨日凌晨1点才抵达位于玉贤镇的安置点,在这里,他领到了免费的棉被和矿泉水、饼干、蚊香等生活必需品。“现在只希望洪水能够早点过去,我们才能回家从头再来。”夏志卫无奈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
离开玉贤镇,大约行驶约10公里的路程,记者来到永安街中心幼儿园。这里是永安街负责转移村民的4个安置点之一。“村民刚转移到这里,就被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室休息。”负责该安置点的永安街负责人李明桥告诉记者。截至昨日上午10点,该安置点已经接待转移群众181人,还有10多人正在陆续赶往安置点的路上,预计每个教室安排6至10人。
采访间隙,记者看到村民正在领盒饭,有黄瓜、番茄炒蛋、土豆烧肉和紫菜蛋汤。李明桥告诉记者,这些全部是刚采购来的新鲜食材,由幼儿园的厨师制作而成,达到儿童食品的安全级别。
据蔡甸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蔡甸区消泗乡人口转移安置表》显示,转移的近2万名群众,约有1万名群众被安置在侏儒街,2100名群众被安置在永安街,1900名群众被安排在消泗乡,2700名群众被安排在玉贤镇,剩余的被转移至汉南区湘口街。接受转移群众的侏儒街等5个乡镇街动员群众主动接纳转移人员,并腾出学校教室、村委会办公楼等场所。截至昨天中午,所有救灾物资均已安排到位。
安置点内一切井然有序
双胞胎婴儿睡得香
位于蔡甸区侏儒街的汉阳四中,是此次消泗乡转移群众人数较多的一个安置点。来自孝感的年轻母亲易亚利和丈夫王丙祥,带着双胞胎女儿王家馨、王家仪就住在由办公室临时改成的安置房内。
昨日下午1时,记者在蔡甸区汉阳四中见到王家馨、王家仪这一对双胞胎时,她们正在母亲和奶奶的怀中甜甜地睡着午觉。
“昨天临时通知的转移实在是有点惊险。”易亚利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失误,孩子们的奶瓶在转移中已经摔碎了,为了能够让孩子喝上奶粉,她正在四处想办法。
“如果安置点能够提供奶粉、奶瓶等物资的话,那真是太好了。”易亚利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正在安置点进行医疗支援的武汉市普爱医院办公室主任刘俊梅得知此情,自掏腰包为双胞胎购买了奶粉,解了燃眉之急。
一天吃了两顿早餐
虽然暂时告别了家园,在安置点的村民们,还是很乐观。他们说,家和农田被洪水冲了,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等洪水退后,再开展自救。
村民王右全说,清晨4时许,渔桥村11个组的1000多人被送到安置点后,政府工作人员就在教室里为他们铺好了床铺,床上是崭新的被子和凉席,室内还开了电扇。虽然是临时安置点,也有几分家的味道。
昨天下午6时许,记者在蔡甸区汉阳四中看到,安置在这里的村民正有序地从学校食堂领来可口的饭菜,菜里有肉元子、冬瓜、青菜等。
村民们说,政府为他们想得周到,从清晨4点多一下车,就有食堂工作人员送来馒头、稀饭,再到早上7点多,食堂又可领吃早餐,再加上午餐、晚餐,他们一共吃了四顿。
“现在的任务,就是吃好、睡好,等洪水退了,再回去想办法挽回损失。”面对记者采访,不少村民说。
残疾太婆有了新拐杖
“5日早上通知转移的时候,我十分担心残疾母亲,赶紧给弟弟打电话,结果他在堤上防汛没空。”昨日中午,九沟村55岁的村民廖琐宝说,没想到前日下午自己一来到汉阳四中的安置点,就找到了老母亲。原来,母亲先于自己转移过来,还用上了一对崭新的拐杖。
廖琐宝的母亲吴莲芝今年80岁,左眼失明18年了,6年前右腿又摔得严重骨折,靠拄拐杖才能走动。目前一个人在挖沟村1组单独居住。
吴莲芝老人告诉记者,5日上午8时许,村里通知转移。当时天下着大雨,她行李都没有来得及拿,便被工作人员接上了公交车。
“我的拐杖用了很多年了,都已经坏了。”吴莲芝老人说,一男一女两名工作人员于是左搀右扶的,将她安置到学校一楼的寝室里,看到拐杖坏了无法使用,随后又想办法为她找来了一对新拐杖。
廖琐宝说,当日上午接到转移的通知后,她和老公赶紧将家中一楼的彩电、桌椅以及衣物搬上了二楼。因为家里投资了10多万元,种了有10亩地的黄桃,还养了1600只土鸡,他们想妥善安置,尽量减少损失,于是挨到了5日下午2点才上车转移,没想到一到安置点,就找到了母亲。
(作者: 编辑:高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