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大楼上的“亚洲第一钟” 是汉口路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每隔15分钟会准点报时
特派记者王亚欣 摄
一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在于其中蕴含的无数故事,上海市汉口路就是一条有故事的街道。
7日,长江日报直播“武汉路上的国庆节”系列报道聚焦上海市汉口路。在这条1500余米长的街道上,众多老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街道为单行两车道,不曾扩宽。虽然与车水马龙的南京路步行街仅一街之隔,但一旦踏入其中,周遭的嘈杂声立刻消失大半,实在是难得的闹中取静之地。
汉口路因靠近江海北关,曾被命名为“海关路”;又因为这里曾经报馆林立,是《申报》《新闻报》和《时报》三足鼎立的地方,被视为中国报业的核心地带。网友们在观看直播后感叹,原来汉口路上的有趣故事这么多。
“亚洲第一钟”依旧准点报时
连日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上海本地人会把汉口路俗称为“三马路”,它在历史上居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东起外滩,西至西藏路。
当地居民董树义说,1846年刚开街时,因为靠近江海北关,这里曾被命名为“海关路”。待正式命名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长江中游港口汉口的名称,称其为“汉口路”。这些都是洋人的命名,而上海人习惯将南京路称为“一马路”,紧邻的九江路称为“二马路”,汉口路即“三马路”。直到如今,汉口路上很红火的一家本地餐厅,就叫三马路酒楼。
坐落于外滩路口的海关大楼,是汉口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其顶层是一座足有上十米高的大钟。在大楼值班的刘先生称,这座大钟为当时亚洲第一大钟,与伦敦的大本钟为同一家英国公司制造,钟楼的4个钟面,由100多块大小不一的玻璃拼接而成,这在当时非常罕见。
1928年元旦,海关大楼敲响了它的第一声钟声,随后的89年中,每隔15分钟大钟会准点报时,《东方红》为目前的报时乐曲。刘先生称,目前还有些海员住在大楼后面的宿舍内,大楼的一小块区域已被改为酒吧,每到夜幕降临,很多年轻人喜欢聚集于此。
湖北恩施人守护《申报》馆旧址
可以想象,当年在这条不太长的街道上,每天大清早,报贩云集,成捆的报纸从各报馆运出,有的车拉,有的肩扛,数不清的报童手提叫卖,将最新的消息传递到华东各地。
在和山东路交界的汉口路309号,就是大名鼎鼎的《申报》馆,也是目前汉口路上唯一保存的老报馆。几经变更,如今复旦大学同学会将其变为一家咖啡馆。咖啡店总经理杨本立是湖北恩施人,他说,复旦同学会中,有众多新闻系的优秀毕业生,大家对《申报》有情结,想集合在一起做点事,便众筹了这家咖啡馆。
老建筑里生长出更多新业态
记者直播时,正遇到曾在汉口路红光中学就读的洪先生。他说,汉口路这些年变化并不大,这得力于政府的保护措施。早在12年前,上海就划定了64条“永不拓宽”马路,汉口路为其中之一。
何为“永不拓宽”?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曾发文解释: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转弯半径、道路断面形式应当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和道路转弯半径,不得拓宽或压缩。
街道未变,建筑未变,汉口路最大的变化在于老建筑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受银行林立的九江路影响,“邻居”汉口路也不乏历史上的著名银行,位于四川路口的汉口路50号,曾是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此开业。新中国成立后,这栋大楼一部分归上海市民政局所用,后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使用;另一部分由红光中学使用。
洪先生称,很多企业看到了汉口路地段的稀缺性。中国银行已计划回归汉口路,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知名老字号“大壶春”也已重返该区域;而更多老建筑生长出新的业态,包括设计院、酒吧、咖啡馆、酒店等,这是汉口路的变与不变。
(作者: 编辑:余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