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4月到2016年8月,一年半的时间,武汉开发区通航产业园副主任王峰和同事每天都在为拿下一纸机场“准生证”而奔忙。
王峰介绍,通航机场的建设,涉及国家、省市、军方多个主管部门,需要拿着申报材料一家家审批,武汉、北京、广州来回跑。“最密集的一段时间,这些部门看门大爷都认得我。”
“有次去省发改委,忘带身份证,我把身份证号报给保安师傅。师傅一查,这个月,我已经来了30次。”王峰笑称,那时,为了报告能通过,他几乎每天都蹲在主管部门的办公室里。
“土地和项目,是先有鸡和还是先有蛋的关系。立项必须要有土地批文,批土地也要有立项批文。”王峰回忆,为了破解难题,不落进度,他的团队与主管部门反复沟通,想尽办法,摸着石头过河。
白天跑流程,晚上回家王峰就修改材料,“面对全新领域,我是门外汉,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好,必须不断学习。”王峰说,自己硬是被“逼”成了通航专家,笔记写了整整4大本。
省市级相关部门通过了,还要找军方主管协调,王峰回忆,他和同事隔三差五就去当时主管的广州军区,常常打“飞的”上午去,下午回。
从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到土地申报,在王峰与同事的努力下,项目一年多便顺利“通关”,大大缩短了申报时间。“世界飞行者大会举办在即,一天都耽误不起。”
“要干就一定要干成,我们没有退路。就像战场上,往前冲还有一丝生存的希望,往后退必死无疑,还要被人说成逃兵。”正是凭着这股信念,王峰和同事们顺便把机场“准生证”跑下来了,拿到批文那一刻,他和同事们喜极而泣,“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终于到终点了”。
(见习记者胡静娴)
(作者: 编辑:余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