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米的地下“桑拿室”
图为:昨日凌晨2时,武汉地铁四号线周家大湾站地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
湖北日报讯 记者严运涛 通讯员何少亭
[直击]
零点,武汉新地标楚河汉街喧闹全无,回归寂静。
一旁,17米深的地下,却是机器轰鸣。武汉地铁4号线1期,83米长的盾构机如同“土行孙”,从周家大湾往洪山广场前行。此时,离洪山广场站还有126米。
一阵豆大的阵雨,地上凉飕飕的。地下,盾构机的热量使得气温攀升至37℃。空气中弥漫着不少粉尘,混合着闷热潮湿的空气,让人很是难受,不到5分钟,记者衣服全湿。
长2.5米、宽80厘米的驾驶室内,挤满了5个大小伙,只能紧挨着站立。“外面又热又闷,驾驶室有空调,但不给力。”41岁的孙豪卫坐在临时铺设的铁轨边,光着膀子,羡慕地看着驾驶室的小伙子们,不时喝上几口水。
晚7时至次晨7时,12个小时,吃饭喝水都得由工友从外面带到地底。零时30分,宵夜素炒粉送到,大伙三下五除二地一扫而空。
驾驶室内,24岁的麻城小伙周全能盯着三个显示屏,操控按钮,盾构机犹如巨型“电动钻头”,顶端刀盘转动,挖出土石通过传输带送出。
“每向前挖1.5米,就安装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管片,边挖边砌洞。”周全能说,每个管片宽1.5米,直径5.4米,厚度30厘米。
1时10分,运送管片的小火车来了。司机、电工、灌浆工人……19人的盾构团队开始实战。
启动盾构机,转动刀盘;启动运输皮带,按下推进按钮……周全能熟练地操作,60个红、黄、绿色按钮逐一亮起,12个旋钮不断调整,刀盘转速正常……
地底,犹如蒙眼前行,如何不挖偏?周全能揭秘:盾构机的行走路线已提前设定,就像汽车的GPS导航一样,盾构机会自动认路。万一偏离设定路线,只需不时微调,就可以让盾构机走上正道。
1时40分,盾构机前进1.5米,停在指定位置,偏差小于8毫米,远低于5厘米的标准偏差。
“现在看我们的啦!”23岁的管片工班长吴镇涛带领9名工人,拎着铁锤、螺钉,敲敲打打地给管片上螺丝。
2时10分,一环共6片的管片全部“镶嵌”完毕,地铁隧道成功“长”长1.5米。
夜已很深,这19名“地下工作者”还得继续“穿越”,直到清晨7时。
[日记]
地铁到站,自动门打开,人潮涌进涌出……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大都市气息。
地铁,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一个城市没有地铁,这个城市无法被称为大城市。
正在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武汉,眼下火热推进的地铁悄然开启大都市之门。武汉第一条地铁——地铁2号线轨道开通运营,年内正式迎来“地铁时代”。
从今年到2017年,武汉中心城区每年将开通一条地铁,新城区则将开通8条城郊轨道线,形成390公里的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大武汉,正在阔步迈向激动人心的“地铁时代”。
(作者: 编辑:记者成熔兴 通讯员续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