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而理论结合实际,就是要发现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直面、应对各种重大现实问题和严峻考验的实践过程。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动力,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和载体。
一、问题视角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可以从多个视角来分析,比如文化的视角、历史的视角或者理论的视角等等。这些视角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研究无疑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进程之中去,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最深厚的根基在于实践,最强大最直接的动力在于直面和应对各种问题,是问题在主导着、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首先,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是在书斋里按照学科分类进行“纯学术” 研究的过程,而是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比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翻身解放是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而实现的。又如,社会主义的思想早已形成,但光有理论或者照搬某种理论,是不可能在落后的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只有不断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中的一个个“中国问题”,才能现实地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其次,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是西化、洋化的过程,而是运用中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从而使中华文化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的过程。解决中国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指导,但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环境,不能脱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不能脱离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因此,中国化的过程,决不是去中国文化的过程,而恰恰是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融中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比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以人为本”、“和谐中道”等传统文化元素,都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正如黑格尔强调要让哲学说德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应该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过程。第三,从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或者政治代表人物的研究创作过程,更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从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发动人民群众解决自己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那么,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呢?
第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回应中国问题的理论。它不可能每一个结论都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一一对应,但它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都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因而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回应不同问题的结果,因而具有不同的理论形态。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问题在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催生新的理论。比如改革开放时期就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第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更是不断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但面对不同的问题,必须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战略、路径、举措和手段。如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面临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几代领导人带领党和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等重大问题深入探索,不断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没有哪种理论形态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任何时候的任何问题,与时俱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表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表象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关系,本质上是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在这一互动之中,问题导向始终是一根红线。理论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并随着问题的演进、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解决的问题越多,成效愈明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成果就越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越深入,推动现实发展就越有力。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