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28日,本报一版刊登的一张照片引起广泛关注。
在会见我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后的拍照环节,省领导主动请道德模范们到前排就座,自己则站到了后排。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传递的是对美德的敬重,对先进典型的珍视与重视。
回望既往,省委、省政府已形成培育典型、挖掘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接力棒”传统。全省每一次推出的重大典型,省委书记、省长都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每逢节庆,省委、省文明委领导都在第一时间看望慰问;每次表彰先进典型、召开先进典型座谈会,省委、省文明委领导都会出席并安排部署学习宣传工作。
种子发芽需要“良田沃土”,道德成长离不开“社会营养”。
我省各新闻单位以弘扬社会正气为责任,纷纷开辟“聚焦道德模范评选”、“湖北好人”等栏目,从群众生活中寻找感人故事,从小人物身上发现可贵精神,营造宣传好人、赞颂好人、学习好人的浓厚氛围。
我省还表彰了32位湖北省道德模范、22位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21位“荆楚孝老爱亲模范”,全省各市州、县评选表彰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已有1200人次。我省初步形成了文明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工青妇等部门参与,广大群众积极推荐、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长效推荐评选机制。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省第十次党代会开启了“五个湖北”建设的新征程,“文明湖北”的提出,更激发全社会对向善风尚的大力弘扬,促进社会正能量的集体输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道德风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是春风化雨、逐步积累的过程。
一位道德模范,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吴天祥是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在他的影响下,武汉成立了10000个吴天祥小组,10万群众参加志愿服务,带动了甘金华等一大批企业家捐资助学爱心帮扶。谭之平是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她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带动10万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孙东林发起成立“信义兄弟”农民工关爱基金,帮扶困难农民工,为农民工兄弟维权。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也纷纷表示,将回到岗位、回到家乡,带领更多人加入到行善的行列。
弘扬社会美德,就要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提供机制保障,让道德模范从“盆景”变为“风景”。
我省设立“道德模范特别奖”,多次举行高规格的授奖仪式和全省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省文明办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设立道德模范专项帮扶资金,共向道德模范发放帮扶资金30万元。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解决道德模范及子女上学、就业、看病等突出问题,各民间组织、企业积极为生活困难模范及家属捐款捐物,解决道德模范的后顾之忧。
孝感、荆门、襄阳等地解决了刘芳艳、谭之平、伍宗娥等道德模范就业问题,为她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宜昌市为全市所有的道德模范购买养老保险,免费体检。在国庆、春节晚会、重大体育盛会等重大庆典活动时,邀请道德模范出席。通过多种方式礼遇道德模范,全省上下传递着“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需要道德的力量作支撑。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丰富的道德资源,在全省兴起普德、立德、行德、评德、颂德活动热潮,推动全省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