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江卉 彭小萍 特约记者 宋建春
“电视上播放着沈老去世的消息,我靠在椅子上直抹眼泪。还没跟恩人打照面,他就走了!”昨日,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河村72岁村民闵新洲告诉记者,得知沈因洛去世,他非常难过。闵新洲去年从高空坠落,脊椎受伤,不能劳作,其妻患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沈老的资助是雪中送炭,帮我渡过难关。”
去年,沈因洛作为抗战老兵,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5000元慰问金。他当即委托省委老干局,将慰问金转赠老区红安的困难群众。最终,慰问金分为两份,分别送到闵新洲、赵治良手中。
七里坪镇东岳庙村赵治良孤身一人,他收养的孤儿赵珍在黄冈读书。“去年9月,我收到写有‘沈因洛’三个字的信封,里面装了2500元钱。”赵治良昨日说,“这些时,赵珍看到报道,打电话跟我讲沈老的故事。他生前连一双好布鞋都舍不得买,还给我们捐钱,我们都很感动。”
闵新洲和赵治良,是沈老资助过的众多人中的两位。
沈老离休后,留下收据的各类捐款,金额就达14万多元。每次捐赠,他都十分低调,从不声张。去年,赤壁市新店镇官仕坳村8岁的孤儿刘红雨、11岁的残疾儿童熊永平分别收到沈因洛捐赠的千元助学金。该村支部书记魏绍毅说:“接到捐助款时,并不知道沈因洛是谁。”
原省妇联干部王宜宁回忆,沈老离休后,坚持给“春蕾计划”捐款,走得动时,都是亲自上门捐,“有一年暑假,我接待了他。他拄着拐杖,穿着十分简朴,根本看不出是位省级老领导。”
对普通群众,沈因洛不仅仅送去物质帮扶,更多的是注入精神力量。
“34年了,我仍然感激这位在人生十字路口指方向的老领导。”沈因洛的“忘年交”郭睿回忆,1982年,他高考落榜后,试着给沈因洛写信,10多天后,竟然收到他的亲笔回信,信中写满了激励的话语。郭睿说,他牢记沈老教诲,发奋用功,终于从麻城农村考上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团省委工作。
回忆第一次到沈因洛家中做客的情景,现任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的郭睿说:“沈老穿着朴素,和蔼可亲,给我倒水添茶。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的成长、成绩,教导我作为年轻党员干部,要注意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增强能力、勤政廉洁。”
“沈老对人民群众怀着满腔热忱,始终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他的言传身教,是我干事做人的标杆!”郭睿饱含深情地说。
“我见过沈爷爷两次。在我们学校,很多学生见过他、知道他。他去世后,学校微信留言板写满了怀念的话。”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职工许大卉回忆,“我第一次见沈爷爷时,是在学校西湖厅。当时,我和黄鸿丽两个人,坐在他旁边,他像爷爷一样嘘寒问暖。我是带着父亲上大学,黄鸿丽是孤儿,带着弟弟上大学。他听完我们的故事后,把我和黄鸿丽的手拉在一起,要我们俩相互照顾。看着黑瘦的黄鸿丽,他很心疼,叮嘱她不要兼职打那么多工,要照顾好身体,有什么困难要告诉他。在沈爷爷的鼓励下,我毕业后选择留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黄鸿丽毕业后当上了西部计划志愿者。”
4月29日,一封武钢来信寄到本报总编辑手中。信中,武钢机关退休职工车长民回忆,1981年5月的一天,早上8点半,他和武钢工人报的司机开着一辆破旧吉普车到厂前送完报纸,正好遇到沈因洛要下厂看望困难职工。沈因洛问能否顺路带他一脚,司机觉得车辆太破,经常抛锚,不好意思带领导。沈因洛笑着说:“没关系,能送多远就送多远,抛锚了,我再走过去。”“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沈因洛用一生践行着这句名言。
武钢官方微信“幸福武钢”上,几百条留言追思沈因洛。网友“红钢城”代表了年轻人的心声:您是父辈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好领导;您不认识我,但作为晚辈,我想对您表达深深的敬仰和怀念!
追思、悼念的群众中,许多人和沈因洛只有一面之缘,甚至素昧平生。
百姓对他的爱,为何如此真挚浓烈?因为沈因洛对百姓的爱,深沉恒久。这份公仆情怀,如同一团不熄的火,光焰照后人。
百姓如山
李思辉
不论是曾受过他资助的,还是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甚至素未谋面的群众,都对沈因洛的感人事迹、人格精神肃然起敬,把他看得很亲、很重。这是什么?这就是民心民意,这就是人民对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由衷敬意。
在任时殚精竭虑,离休后扶危济困,去世后捐献遗体,把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民,心系百姓冷暖、情牵万家忧乐。这种纯粹、这种无私,因为什么?因为沈因洛始终视人民如泰山。“你把群众看得重,群众就会把你看得亲。”群众眼里的沈因洛,与沈因洛眼里的群众,以重对重、以亲对亲、以爱对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互动,一种真正的鱼水深情。
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赓续这种精神基因,像沈因洛一样毕生践行。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