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问:如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
答:应该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留守儿童都有学上了。关键是有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或家远,想寄宿,这就要求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他们需要。有的虽能寄宿,但生活设施条件太差,这就要求改善条件,让他们住得更好一些。特别边远和贫困的地区,由于生活条件整体差,孩子们吃不好,特别是留守的孩子,受到关照更少,这就要求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多关心他们。走读的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可能会无人接送,路途上容易发生事故,这就要求优先保障他们上下学交通需求。
针对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努力实施好重大建设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提高经费标准,让农村寄宿制学校良好运转。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用好这些基础设施。
针对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针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减少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留守儿童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4.问:如何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答: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问题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问题,内容要丰富得多,任务要繁重得多。学校要弄清楚留守儿童的底数以及家庭状况、父母的一些基本情况等,要能够与父母保持有效联系和沟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只是文化课知识的哺育,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慰藉,还要教会其生存和生活的技能,教会其守法且不被伤害。学校要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对孩子监护的第一责任人义务。
针对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学籍变动情况,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及时更新,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支持。要重点提高班主任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要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各项活动。
针对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要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缓解其孤独情绪。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努力弥补其家庭温暖的缺失。对学习困难的要激发其学习兴趣。要提高工作技巧性,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针对加强留守儿童法制安全教育,要组织安全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留守儿童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预防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的伤害。各部门要推进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制建设,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同时,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切实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针对加强家校联动组织工作,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和班级组建家长委员会时,要遴选热心留守儿童工作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长委员会要引导外出务工家长以各种方式关心留守儿童,支持、推动学校对学习和生活困难的进行特殊帮扶。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增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监护责任,逐步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缺失问题。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