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龙华)“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动民生不断改善的重要时期。这五年,全省公共财政“超常态”投入各项社会事业,民生改革新政频频落子,省委、省政府提出“民生决定目的”,全省各级党政部门把保障和改善群众生存、生活、生命所必须的各种条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交出一份温暖的惠民答卷。
2011年至2015年,我省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两位数增幅,连续五年“跑赢”年GDP增长。
五年来,以创业创新双轮驱动就业。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就业见习计划等,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从财政、货币、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对小微企业发展予以扶持,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这五年,教育力求一碗水端平,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资助金总额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卫生计生改革,不断释放红利。全省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2%,迎来全民“保基本”时代;多项居民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中西部地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单独两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
这五年,确保“老有所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完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增加;医养结合模式发展迅速;“以房养老”开展试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幸福湖北 民生指数跑赢GDP
图为:2014年“十一”,武汉植物园用红辣椒和橘子拼成一面2.4米长、1.6米高的国旗,邀请国庆节出生的孩子,与祖国一起过生日。
图为:社区新年晚会上居民开心玩游戏。
图为:2013年,我省首批“单独两孩”《生育证》颁发现场。
图为:我省启动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大病保险即时结报,武大人民医院设立专门窗口供出院患者进行报销。
湖北日报讯 回望“十二五”,一幅幅幸福的民生图景,在群众的眼前、身边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百姓的心里、口中娓娓道来;一项项务实的民生新政,带着温度,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
坚持执政为民,建设幸福湖北,让民生跟着“民声”走,这是践行“民生决定目的”的湖北“十二五”诠释。
民生曲线加速上行
“我和老伴退休多年,这五年来养老金连涨直涨,每天都过得很快活。”昨日,武汉市78岁的刘宏发看到存折上刚刚发放的养老金,笑容满面。
刘宏发以前是江岸区某食品公司退休职工。这几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年上涨,刘老的退休金也从2011年的1700多元,涨到现在的2900多元。
据省人社厅发布数据,从2010年到2014年,我省连续5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力度逐年加大,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 2010年末为 1221元,到“十二五”末已提高到2213.4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8.2%。
扫描十二五“民生账单”,我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清晰地呈现出一条加速上行的“民生曲线”。
这五年,我省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两位数增幅,且均“跑赢”年GDP增长。
这五年,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
这五年,我省公共财政支出越来越多向民生倾斜。2014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达到3644.8亿元,较2011年的2406亿元增长51.5%。
同时,在基础教育均衡化,文化惠民工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多个民生领域,均实现了“超常态”投入。
民生改革释放红利
彰显民生特色的政策措施,犹如冬日阳光,温暖着百姓生活。
五年来,我省以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强力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投入换机制,不断通过改革释放民生红利,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8日,襄阳襄城区王府街社区的张桂枝突然头晕,在离家不远的王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诊断为心梗,接诊医生马上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将她转诊到市中心医院,整个过程仅20多分钟。
为婆婆接诊的是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剑。今年8月起,襄城区将王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由市中心医院托管共建。
2011年以来,随着医改持续深化,我省组建超过100家医联体,逐渐探索形成一套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年来,像这样的民生“湖北探索”亮点纷呈:
2012年,我省公立医院改革开始破冰,35个试点县、78家医院启动新一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取消药品加成、“先看病后交钱”、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扩大基药品种;
2014年,省政府出台18条就业新政,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1.89万人;
今年10月,省人社厅发布新政,打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门槛,只要是劳动年龄段的湖北省城乡居民,不受户籍、地域限制,都可以个人身份自愿申请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民生落地,幸福开花,民心凝聚。
民生需求责任担当
经济进入新常态,省委、省政府提出“民生决定目的”,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生命所必需的各种条件,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枝江市徐家嘴村农民郑金星,多年来过着抽电机取井水的生活。2014年,我省解决3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郑金星一家喝上了自来水。
此谓生存,满足最起码的需求。
在武昌东亭社区,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岁的张爹爹几乎天天都要“到此一游”。
去年,我省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建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38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5365个。
此谓生活,追求丰富多彩,渴望幸福美满。
2日上午10点,嘉鱼县70岁的新农合患者段茂吉,从省人民医院出院。其出院结算清单上显示住院共花费104964.67元,新农合基本医保报销60664元,新农合大病保险赔付14399.42元。他的本次看病报销比例达到71.5%。
2014年,全省新农合参保农民达3952万人,参合率达99.7%。2013年、2014年全省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金额总支出15.3亿元,分别赔付14.9万人和22.2万人。
此谓生命,活得安全、健康、有尊严。“经济越是下行,财力越紧张,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幸福表情
十堰市茅箭区居民胡桂堂:
足不出户享受家庭医生服务
胡桂堂老人今年70岁了,身体本来就不算太好的她,还要照顾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86岁老伴张志德。“以前为了治病,市区的三甲医院都住遍了,如今有了家庭签约医生,确实方便多了!”张志德几年前帕金森综合症严重的时候,生活都不能自理。几个孩子们都有心照顾,但因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没办法长期看护,因此带老伴治病、日常护理成了胡桂堂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两年前,老人所在的燕林社区卫生服务站上门和老两口签约了家庭医生,变化也悄然从这个时候开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我们燕林小区,家庭医生每个星期或者十天左右都会上门服务,除了常规的血压、体温、脉搏检查,他们还把我们的就医和检查资料登记建档,方便我们去大医院就诊。”胡桂堂说,家庭医生小胡非常细心,经常会打电话询问他们的病情,平常遇到一些突然状况,她也能从小胡那里得到建议和提醒,如果社区卫生服务站解决不了,还会安排他们及时转诊到大医院。
胡桂堂老人所在的十堰市茅箭区目前已有7.5万人享受到了社区签约医生的服务,每天有82个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奔走在上门医疗服务的路上。
仙桃市农民工鲁爱国:
返乡就业薪酬超越沿海
“以前在深圳每月3000元,现在亲戚告诉我,在仙桃也能拿这个数。所以今年我想在家门口工作。”不久前,41岁的鲁爱国提前从深圳回来,想“错峰”在市区找份工作。
鲁爱国是西流河镇车路村人,十年前,他离开农村,踏上打工路,在深圳杰特电子有限公司当仓库管理员,每月工资3000元。“长期在外,老是惦记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年纪也大了,需要我照顾。”鲁爱国辞职回乡。在仙桃市公共就业服务大厅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鲁爱国发现在富士和机械有限公司可以拿到近4000元的工资。他选取车床工岗位,投递了简历。随后的现场面试,鲁爱国也顺利通过。
“现在找工作跟五年前比起来,真是大不相同了。”鲁爱国说。
五年前,仙桃的企业让鲁爱国在走留之间动摇不定。“以前只在年底或者春节后有大型招聘会,招聘现场到处是人。有好岗位往往门槛高,一般企业2000元多一点的工资,对我们从南方打工回来的人而言缺乏吸引力。”鲁爱国说。
如今,家乡招聘会比五年前多了不少,想找工作了,去转转就行。“可选的岗位多了,就可以避免扎堆啦!”鲁爱国高兴地说。
数说“十二五”民生之变
就业见习:
全省累计为12.14万人次提供见习岗位11.13万个,发放见习补贴8349.4万元,平均留用率约45%。
异地医保:
省内参保人员6.9万人次通过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即时结算医疗费用18.5亿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66.5%。
医养结合:
全省已经有超过200家医疗机构开展“医养融合”服务工作,惠及60岁以上老年人近500万人。
慈善福利:
各类福利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16700个。慈善募集并发放款物近100亿元,惠及1000多万困难群众。
教育均衡: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学前、高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85%、96.2%、47%。
文字:记者 龙华 陈屿 杨麟 通讯员 宋欣然 许兰波
张家翔 陈文兵 娄志华 顾学军 毛丽芳图片:记者 张朋 倪娜 视界网 周晓莉 张文涛制图:万璇
(作者:王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