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 记者彭年 摄
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汉办公 党的重要信息在这里汇总
记者李少峰
江岸区吉庆街126号是一栋两层小楼,灰墙红门矗立在街边上。改造后的吉庆街,让这栋新修复的两层小楼不再藏身汉口老里份。
1927年3月,时任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宣传部委员的瞿秋白来汉,主持中宣部工作,并将吉庆街126号(原江岸区辅义里27号)作为中宣部办公地及其住所。
今年1月,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在这里开馆。
中宣部在汉经历三阶段
1927年2月中旬左右,中央宣传部主要工作人员黄文容、羊牧之先行到汉。3月,瞿秋白到汉,参与指导中共五大的筹备工作,住在汉口辅义里27号。他以中央宣传部委员的身份负责了一段时间宣传部的工作。
辅义里建于1917年,当时建有2层砖木结构青砖红瓦房60栋。据资料记载,辅义里27号楼下是中宣部机关,瞿秋白住在楼上,不久妻子杨之华也从上海过来团聚。
长江日报记者在陈列馆看到,这栋楼还保持着当年的格局,6个开间,两两对称布局。登上狭窄的木楼梯,二楼左边是中宣部办公场所,右边是瞿秋白夫妇卧室。
中宣部在汉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1927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中共五大召开前,瞿秋白负责党的宣传工作;中共五大后至八七会议前,蔡和森任中宣部部长,瞿秋白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分管党报、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八七会议至中央迁回上海前,瞿秋白全面主持党中央工作,分管农委和宣传部、任党报总编辑。
收集各地重要信息
武汉党史专家赵晓琳介绍,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中宣部有项重要工作,就是收集各地重要信息,编辑汇总,刊印《每日通讯》,分送给中央领导及各部门领导阅览。
中宣部在武汉时,有工作人员负责剪报,分类收集各种报刊资料。
赵晓琳说,中宣部管理的中央图书馆从上海搬来大批图书资料,黄玠然、宋侃夫、羊牧之等中宣部工作人员花了好几天时间进行清理。工作人员租来书柜和书架,将中西书籍分类按期编目,归类上架。陈伯达负责管理图书。
在宋侃夫的回忆中,这个图书馆的规模很大,两个房间连在一起,供党内同志借阅。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来借阅和看过文件资料。
当时,中宣部内设机构有宣传、鼓动、出版三个科,及图书馆、长江书店、长江印刷所等。中共五大后,还设立了中央出版局。
危机关头大造革命舆论
处于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在轰轰烈烈中,也危机四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中旬,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蒋介石已变成“国民公敌”。武汉掀起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
5月13日,驻防武汉上游宜昌的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乱,攻打武汉。叶挺率军与叛军激战,并取得胜利。中共中央随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夏斗寅叛变告民众书》,刊登在《向导》和《汉口民国日报》上,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
5月21日,湖南长沙发生“马日事变”,20天内,长沙一带被杀害的农民就有一万多人。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迅速刊登相关报道。
面对敌人疯狂进攻,在汉时期,瞿秋白指示《汉口民国日报》等革命报刊要大造革命舆论,支持工农运动。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长江书店被查抄,长江印刷厂遭到破坏,印刷器材、纸张被抢。8月4日,长江书店在《汉口民国日报》刊登《停业启事》,被迫停业。
大革命失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机关迁回上海。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离开辅义里搬迁了几次,最后随中央机关一起离汉。
瞿秋白1927年在武汉的照片 记者彭年 翻拍
瞿秋白外甥王铁仙:
他自视为队伍中普通一员
瞿秋白的外甥、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终身教授王铁仙,是国内知名的研究瞿秋白专家,他主持编撰了《瞿秋白传》。记者近日采访了王铁仙教授。
王铁仙介绍,瞿秋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较好的旧式教育熏陶,同时受过较高的现代教育,当过记者,有苏联工作和采访经历,精通俄语。早年由于家庭没落,为生存到处奔走,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内心体验。
瞿秋白的才华和博学在当时的国共两党和学界是得到公认的,在武汉期间,他除了负责中央的工作、主持宣传部外,还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工作非常紧张。
虽然是中共主要领导人,瞿秋白个性平和,能听取不同意见,主动认错,善于总结,威望很高。他自视为队伍中普通一员,绝无高人一等的意识和权位欲望。瞿秋白认为,用自己的所长,为进步的、革命的事业作出贡献,这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岗位所在、价值所在。
“当年的豪兴,现在想起来不免哑然失笑,留得做温暖的回忆吧!”瞿秋白预感自己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在监狱中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封信,信中他回忆了自己和郭沫若在武汉的交往。
王铁仙透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沫若和瞿秋白相聚于武汉。据郭沫若回忆:“常到中宣部来找秋白,一口四川普通话。虽然穿了军装,但一眼望去,还是个文人气派。”据史料记载,他们同游黄鹤楼,把酒论世,畅谈革命。但料想不到,这竟是他俩最后的诀别。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牺牲,时年36岁。牺牲前,他用中文、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面向敌人的枪口盘腿而坐,从容饮弹就义。
王铁仙说,今天看来,瞿秋白的革命理想、人生理想始终不变,敢于担当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李少峰)
(党史专家陈芳国、张秋实、长江日报全媒体中心昝越对本系列稿件亦有贡献。)
“党的日报”因大革命失败未能创办
“1927年,中共中央在武汉设立了党报委员会。”近日,武汉革命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根据中共历史档案记载,1927年设立了“党报委员会”,瞿秋白任书记,分管党报、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市党史专家赵晓琳曾撰文指出,1927年5月,中共五大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党报委员会,筹办党的日报,还准备建立一个通讯社。
党报筹备委员会成员有张太雷、沈雁冰、汪原放等人,他们定期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处开会,商议办报具体事宜。6月底以后,武汉革命形势逆转,已经不具备创办党报的环境和条件。7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党的日报和通讯社暂时不办。
据介绍,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决定了诸多事项,都因大革命失败而没能实现。
“党报委员会”成立后,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我市多位党史专家表示,因当时政治形势日益恶化,大革命失败,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更多的史料。
据了解,沈雁冰就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1927年年初他在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约4月,出任《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汪原放则于1927年春在《汉口民国日报》先后任编辑、营业部经理。据悉,该报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是董必武主持筹办起来的,董必武任经理(最高负责人),几任主编都是中共党员,社内工作人员多数是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因此,该报在办报方针、经营管理上实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
(记者马振华 实习生刘玲艳)
(作者: 编辑:赵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8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Copyright © 2001-2019 濠€鏍у閼藉棙顨熺純鎴犵捕缁夋垶濡ч懖鈥插敜閺堝妾洪崗顒€寰� All Rights Reserved
閽€銉ょ瑹閹笛呭弾 閿涳拷 婢х偛鈧偐鏁告穱鈥茬瑹閸斅ゎ啅閸欘垵鐦� 閿涳拷 娴滄帟浠堢純鎴濆毉閻楀牊婧€閺嬶拷 閿涳拷 缂冩垹绮剁憴鍡楁儔閼哄倻娲扮拋绋垮讲鐠囷拷 閿涳拷 楠炴寧鎸遍悽浣冾潒閼哄倻娲扮拋绋垮讲鐠囷拷
闁倸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2010602000206閸欙拷
閻楀牊娼堟稉锟� 閼藉棙顨熺純锟� www.cnhubei.com 閹碘偓閺堬拷 閺堫亞绮¢崥灞惧壈娑撳秴绶辨径宥呭煑閹存牠鏆呴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