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纪念建党95周年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中共中央机关在汉成建制正规化
发布时间:2016-06-30 11:06:49来源:C-- 长江日报进入电子报

  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内,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住过的房间 记者彭年 摄

  1927年毛泽东时任中央农委书记 在汉创办农讲所写下农运名篇

  记者魏娜 通讯员邓艳梅

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毛泽东在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在这里居住,也是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所在地。

1927年,时任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在这里撰写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文章之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主持创办了武昌中央农讲所。

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都府堤41号居住过。

日前,长江日报记者再次探访这个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毛泽东与杨开慧母子

在武汉度过最后的相聚时光

都府堤41号是一栋晚清庭院式民居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前后檐均为对开启实塌木板门,大门前檐为单坡屋面,墙体上有门楣装饰,大门板有门钉、门钹装饰,内部隔断均为木制板壁及隔扇门窗,厅堂与厢房用木板墙分隔。

走进大门就是一个天井,过了天井,便是堂屋。左边的房间,是毛泽东的卧室兼工作室,床边的展柜里,放着毛泽东用过的箱子,墙上挂着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说,这张照片虽然不是在都府堤拍的,但是杨开慧母子确实和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团聚时光,毛泽东在此地还有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

毛岸龙的生日是1927年4月4日,那是武昌农讲所开学典礼的日子。杨开慧在武汉三医院生产,毛泽东到第4天才看到孩子。

“中国的革命者

个个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

1927年初,中央农委书记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月上旬,毛泽东回到中央农委驻地武昌,在都府堤41号住所的卧室内,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时主管中共中央宣传工作的瞿秋白非常重视这个报告,他于3月间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刊发表了这篇文章的前两章。4月,汉口长江书店以《湖南农民革命(一)》为书名,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单行本出版发行。

瞿秋白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在都府堤41号

毛泽东动员湘籍学员回乡革命

1926年11月,毛泽东结束第六届广州农讲所的工作后,到上海就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他主持中央农委拟定的《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 “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是毛泽东倡议建立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武昌红巷13号是农讲所旧址,与毛泽东在汉居住的都府堤41号相距不过数百米。

1926年12月初,毛泽东抵达武汉。他亲自参加了农讲所的筹备、招生、制定教育方针、教学计划、聘请教员以及安排学生政治活动等一系列工作,也是主要授课人之一。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发生后,毛泽东等决定,派部分湖南籍学生回去,协同共产党地下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6月中旬,20多名湖南籍学生来到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和同学们进行了一个小时既是谈心又是动员的讲话。这些肩负重任的湖南籍学生,作为革命先锋离开武汉,回到湖南投入了新的战斗。

不久后,武昌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毛泽东、邓演达等出席典礼并讲话。每个同学领到一枚铜质五角星证章,上面有金色犁头和“农村革命”四个字。

农讲所的学生毕业以后,奔向四面八方,有的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有的参加了井冈山地区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毛泽东最早农村调查报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毛泽东在武昌都府堤41号写成一本小册子,就是那本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丛书之一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这本书是他1926年在湖南湘潭西乡进行农民运动考察时与佃农张连初会谈后的一篇报告,1927年在武汉出版。

记者看到,《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为32开铅印本,竖排印刷,12页。封面上端从右至左印有“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红字书名,稍下有蓝色作者名“毛泽东著”,下端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丛书”和“1927年三月”两排蓝色字样,均为宋体。书皮为黄色牛皮纸。

毛泽东通过调查实例准确计算得出的令人信服的数据,真实揭示了“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的悲惨生活境遇。此书是目前所发现的毛泽东遗存最早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

该书1965年由武汉游重九先生捐赠给武汉革命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外,武汉还藏有时任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在汉工作期间使用过的铁箱和座钟,它们都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目前均摆放在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内展出。

铁箱由白铁皮打制而成,为长方形,箱内刷有红色油漆,箱盖上有两个横杠,箱盖及两侧各有八个铆钉作为装饰,箱子的正面和两侧各有一铁制的提手。1927年上半年,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主持工作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武昌都府堤41号居住时,一直使用这个铁箱。

座钟为铁、木质地,钟上部椭圆形,下部长方形,钟面为白底已泛黄,时钟损缺,用罗马数字标示时刻。座钟四周刷有黑色的油漆,有红木云龙浮雕饰边。此座钟也是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主持工作期间,和杨开慧在武昌都府堤41号居住时所使用的。

(记者魏娜)

全国农协临时执委会秘书罗哲

 

手提箱装弹药经费为秋收起义作准备

此箱为木质,长61厘米、宽36.5厘米、高17厘米。箱体表面涂黑漆,用铁皮包角,中间一铜质提手及锁扣,锁扣周围有六个铆钉。内衬为白底蓝格子夏布。

1927年春,罗哲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秘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应对武汉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变,罗哲搬到毛泽东在武昌都府堤的寓所居住,常与毛泽东、彭湃等在一起探讨革命的前途问题。

1928年7月由于叛徒的出卖,罗哲不幸被捕。罗哲牺牲得十分壮烈,当刽子手把他绑赴刑场时,他沿途大骂国民党反动派,刽子手用刺刀把其口刺裂,顿时鲜血直流,他仍骂声不绝。在刑场上,敌人强制他下跪,他又一跃站起,连续高呼“共产党万岁”!当时,成千上万的群众目睹了烈士壮烈牺牲的情景,无不义愤填膺。罗哲牺牲时年仅26岁。

罗哲和夫人结婚后,这口木箱一直伴随着他们,1927年在都府堤居住时,这口箱子用于装衣服等用品。大革命失败后,他们跟随毛泽东住在湖南长沙郊区沈家大屋时,用这口箱子装购买武器弹药的经费(银元),为秋收起义作准备。

1928年罗哲被捕后,箱子也一直带在身边。罗哲牺牲后,这口箱子由其夫人曹云芳保存。1967年得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征集文物,特意从贵阳把这口箱子寄到武汉。现为馆藏二级文物,在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展出。(记者魏娜)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8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