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垭村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点。记者王建锋 摄
“立壮志 改陋习 树新风”共建美丽乡村宣传栏。记者王建锋 摄
入驻居民点新住房的村民正在收拾房间。记者王建锋 摄
参加现场会的代表们参观学习“天池垭经验”。通讯员崔彧 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王建锋 通讯员郑家裕、崔彧)11月3日,秭归县“立壮志 改陋习 树新风”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两河口镇天池垭村召开,全县各乡镇负责人参观考察学习“天池垭经验”,该项工作正式向全县推广。
“选树村民当典型,有说服力!”普普通通的农家媳妇王玉平被表彰为“两河口镇孝老爱亲楷模”,村民们纷纷表示对这位孝心儿媳感到“服气”。
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秭归县将两河口镇天池垭村作为“立壮志 改陋习 树新风”工作的样板村、示范村。王玉平就是该村第一批登上“孝道红榜”的“最美儿媳”。
王玉平的公婆今年都70有余,公公患有风湿腿脚不便,婆婆耳背。王玉平将老两口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两口见人就夸好儿媳。村民郑家喜住在王玉平家隔壁,他说:“老太太听不见,王玉平经常一句话重复多遍,声音像打雷,那是真有耐心。”
像王玉平这样的乡村楷模,秭归县共围绕“礼、信、孝、善、勤、俭、忠”7字新民风,确立了7个类别。定期在村里发布“孝道红黑榜”“乡村贤达榜”“善行义举榜”“清洁红黑榜”。汇聚正能量,引领乡村新风尚。
在天池垭村公路的两边,许多房屋外墙上喷绘着一条条家风家训、治家格言。“莫扯皮,莫打架。偷鸡摸狗必被抓。”、“公婆爹妈莫推政府,儿女媳婿一起尽孝。”这些家训格言,都是从村民家里收集而来,显得拙朴亲切。72岁的“故事老人”郑家岸欣慰地说:“以前墙上都被农药化肥广告占满了,现在这些喷绘又好看,又有教育意义。”
郑家岸老人在2009年被秭归县授予非遗优秀传承人,他是村里的“故事库”,也是今年两河口镇选树的“乡贤”。他用备课本写满了三大本乡村本土故事,分为“文史篇”、“敬老行善篇”、“寓言幽默篇”、“地名故事篇”。讲述天池垭村的典故和历史,讽恶扬善,寓教于乐,村里的小学生们放学了都喜欢围着他听故事。他说:“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强调了乡风文明、乡村德治,我讲的故事也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呢!”
在该村的试点工作中,秭归县不但注重培育乡村精神文明的“软实力”,还大力投入建设“硬基础”。投入165万元,为166户居民进行了危房改造。今年着重进行村庄整治,对植树绿化了1500平方米荒地,建了1个文化广场,清运垃圾渣土50吨,村容焕然一新。
村民郑庆华的房子坐落在公路边,三间两层,屋里亮亮堂堂,墙上挂着风景油画,厨房里装了整体橱柜,俨然一栋砖木小洋楼。但他介绍,这间房子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墙体由石块砌筑,泥浆灌缝,房顶是用泥巴糊稻草做的,屋里灰尘很大。“经常坐在堂屋里吃饭,屋顶上掉泥巴到碗里,住着不卫生,也没有安全感!”
今年,县里为他家补贴了近一万元危房改造资金,郑庆华下定决心,自己又拿了五万多元,用水泥加固了墙体,把土瓦换了墨绿色模压水泥瓦,铺了楼板,硬化了院坝。他家后面的一个堰塘,从前是村里的大垃圾坑,太阳一晒,臭气熏到堂屋里。今年,垃圾被清走,堰塘变成了钓鱼池,配合附近几家农家乐,成了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如今,郑庆华借钱置办了一套彩瓦生产机器,雇佣了村里三户贫困户,开起了小厂,每年能收益7万多元。他说:“搞立、改、树,建文明新村,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党和政府在后面推,我们自己也得使劲往前蹬!”
(作者:王建锋)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