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频道 > 时局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宜昌借助军民融合战略探索出经济社会发展妙招
发布时间:2017-08-06 09:29:27来源:解放军报进入电子报

  跨越空间成互补

  打开中国版图,铺展在长江两岸的湖北宜昌,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

  这只“蝴蝶”,似乎注定了宜昌将是“飞地经济”的实验区和收获区。发改委、国土部等8部委下发的指导意见中说,“飞地经济”就是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宜昌借助精准扶贫和军民融合两大国家战略,以“飞地经济”为载体,探索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妙招,这座山水大城连续5年每年实现一千亿元产业。跨越空间成互补——解读宜昌的排兵布阵之道,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精准扶贫和军民融合这两大国家战略。

  融合产业补短板 落地“有声”变化多

  新兴产业“飞入”有门槛

  丽山秀水,宜昌享誉世界。但是,宜昌的骄傲,决不仅限于此。

  2012年,精细化工产值达1211亿元,宜昌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宜昌人群情振奋之时,也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如何寻找一条既保护绿色生态,又能高速成长的新型发展道路?积极为军民融合产业鼓与呼,努力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板——这就是宜昌的选择与行动!

  走进一家军工企业,国内首条丁基胶塞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企业董事长兴奋地告诉记者,向民品化倾斜,走环保路线,企业开发了一款民用药新产品,仅此一项去年产值实现4亿多元。

  在宜昌,这样靠“飞地经济”移植而来的企业已渐成规模。据调查显示,数家“飞入”的军工企业民品比重均超过90%;一家军工研究所研发的一款自动化生产线,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50%。

  2016年1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宜昌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安防及节能环保设备、气化长江装备、磁电子等5大百亿产业集群。

  短板逐渐补齐,优势渐次显现。如今,宜昌在谋划更大的发展。青山绿水间,宜昌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战略新兴产业“飞入”照样有门槛。宜昌人说,打掉“毛刺儿”才有更足的发展后劲儿。

  融合模式在多赢 军民“双转”添生机

  互惠共生“飞出”好效益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诗人眼中的宜昌,大气磅礴。

  “七山二水一分田”, 既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宜都,也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道无可回避的考题。

  面对考验,宜昌人从不退缩。早在2004年,兴山县支柱企业兴发集团就落户宜昌市开发区猇亭园区,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化工产业园区。靠域外“飞地”支撑,兴发集团的产值和市场销量实现“井喷”。短短几年时间,兴发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产品和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

  在五峰民族工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已经成为“飞地园区”的一大支柱产业园。园区负责人对这种新的融合模式赞不绝口,“飞地经济”搭乘军民融合“快车”,不仅使“飞出地”“飞入地”互惠共生,还能促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在促进“军转民”和“民参军”项目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军转民”,让老牌军工企业焕发了青春;“民参军”,给尚处在弱小状态的优势民企增添了信心。

  “飞地经济”解决的不只是区域间的资源互补问题,还体现了军民融合中的“融合共享”理念。宜昌党政主要领导坦言:这种新的融合模式相当于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一道乘法题,“乘积效应”正在持续显现。

  融合实践发新枝 园区结出“好果实”

  精准扶贫贵在有“合力”

  在宜昌一家企业内,有一条被誉为“中国魔环”的有机硅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聚合成一条磷、硅、盐高度融合的链条,上游废料就是下游原料,管道运输,闭合循环。

  短短几年时间,这家企业脱胎换骨,高速发展。而“中国魔环”,只是宜昌摘掉贫困“帽子”的第一步。

  当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宜昌乘势而上,将其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拧成一股绳,以“飞地经济”为创新载体,走开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在宜昌,扶贫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五峰民族工业园区负责人明确表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贫困户可自愿搬迁到这一“飞地园区”内的长乐小区。四川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园负责人庄严承诺,企业会优先录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内劳动力。经军工企业牵线,更多现役官兵的目光也投向了宜昌,结对帮扶、科技帮扶成了一种新时尚。军民融合产业园的一家企业内,李鸿正在调试机器。他和许多工友都得益于部队官兵的帮扶。“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净落2000元左右,厂里还给买保险。”谈到工资,李鸿有点“小满足”,住在园区,吃在家里,吃住基本不花钱。

  如果说“飞地经济”为宜昌的精准扶贫提供了全新思路,那么,军民融合牵手精准扶贫则催生了一种新的“融合效应”——在宜昌贫困地区,自主脱贫的力量正在被唤醒,扩大了“合力”。

  融合成果助发展 军民争当“排头兵”

  军民融合关键靠“机制”

  1013.05亿元,同比增长21.7%——这是宜昌文化旅游产业2016年的成绩单。这意味着,宜昌市有了第五个千亿产业。市委主要领导说,五大千亿产业叠加,宜昌爆发不断奋进的力量。

  宜昌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让“绿色发展”落地生根。一家军工企业董事长告诉记者,他所在企业将把绿色发展作为遵循的一条原则和持续努力的方向,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设生产厂房5万平米,新增绿色建筑板材生产线两条,同时开发国内和海外两个房屋市场。

  “既要挣下金山银山,又要留住绿水青山。”这其中,“飞地经济”功不可没,它们把绿色环保理念“植入”落点地——而今,“绿色发展”已成整个宜昌的新名片。驻军不仅在营区建设、日常生活等方面直接受益,而且在弹药销毁、装备修理等多领域颇多借鉴。

  一组数据证明了宜昌绿色发展的成绩:作为全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宜昌高新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达标率达到100%。这已上升为一种机制。

  看眼前,绿色环境刷新底色。夷陵建设140多个市政项目,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进园”;远安推行“全域景区化”,全域基本不见白色垃圾。

  看未来,绿色发展充满魅力和活力,将助推宜昌军民融合之路越走越宽。(朱勇 秦涛 中国国防报记者 裴贤)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