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宜昌频道 > 社会观察

绝壁搭建天梯引山泉入户 世代“喊渴村”告别饮水难

发布时间:2018-09-18 09:39:03来源:荆楚网

清泉进农家,村民李宏华喜不自胜。通讯员文林 摄

村民将修建蓄水池的材料背在身上,利用绝壁天梯进行运送。铁厂村供图

引水工程完工,铁厂村村民敲锣打鼓纪念这一天。铁厂村供图

背水喝、无水喝的时代已经结束,铁厂村盼来甘甜泉水。通讯员文林 摄

就地取材,村民们用树枝搭建的136步绝壁天梯。铁厂村供图

  荆楚网消息(记者刘静怡 通讯员谭明柱、文林、向农)“我在山里头住了60多年,今年终于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恩施州建始县茅田乡铁厂村63岁村民李宏华,用顺着胶管流出的汩汩山泉清洗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满脸写着高兴。

  “冬春见水贵如油,夏秋见水遍地流”。铁厂村祖祖辈辈都离不开打杵子、脚背篓、背水桶这三件“宝贝”。老百姓背一次水来回要走6公里,大多数人只能望天吃水。而今,这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贫困村,依靠当地勤劳、勇敢的“铁厂人”,硬生生地从山峰顶端往下砍出了一条长达2.5公里,直通绝壁水源上方的路,将甘泉引入了家家户户,彻底解决了全村饮水难题。

  没水吃谈何谋发展?

  铁厂村位于鄂渝交界处,平均海拔1200米,是茅田乡出名的极度缺水村。村里仅有两个取水点,离得远的村民都得连夜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排队打水吃。喝不上干净的水,农田灌溉也全凭“老天爷”心情。遇上干旱,连喝的水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庄稼和牲畜饮水了。缺水,一直是当地村民的一块心病。

  “过年的时候,别的村都在热热闹闹地置办年货,我们村都在没日没夜地背水储水。谁家存的水够吃,就算过了个好年。”谈起幼时抢水吃的窘境,铁厂村支部书记徐芳清愈发坚定了要带头解决村里饮水难问题的决心。

  2002年,铁厂村以小水窖为主体治水改水,全村建起53口小水窖,虽基本解决了农户背水问题,但靠天吃水的问题仍旧存在。

  “铁厂村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2017年初,茅田乡党委书记冯成碧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征求村民意见。

  在场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情真意切:“我们做梦都想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资金我们来想办法,你们抓紧找水源。”冯成碧当即表态。随后,在乡党委和县人大驻村“尖刀班”的帮助下,资金难题得到解决。

  有了资金保障,村支部书记徐芳清信心十足地带着几个有打猎、挖药攀岩经验的村民开始在原始森林里找寻水源。清晨六点多就出发,一直寻到太阳落山才肯归家。在多次实地探寻后,寻水小分队将水源地确定在了顺风岩半山腰的绝壁上。

  签下“生死状” 绝壁搭梯引山泉

  本以为找到了水源,引水工程就能顺利进行。但当施工单位负责人站到明晃晃的悬崖下时,却顿时没了当初信誓旦旦接下这个工程的底气。“别说现代设备进不了场,就连骡马都下不去!”

  “这弄不好就要搭上性命的,工资再高我也得留着命花呀!不行,我不干。”工人们头摇得像货郎的鼓,说着就都往山下走。

  看着这种情形,徐芳清与铁厂村的6位村民自告奋勇接过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买上意外险,签下“生死状”,横下一条心,誓死建起蓄水池。

  绝壁太陡,无法攀爬。村民们便就地取材,砍树搭起足有136步通往水源地的木梯;山高路窄,设备运不进来。村民们便从“天登垭”将一袋袋水泥、沙石料、水管背到水源洞口绝壁上方,然后用滑轮将材料送到谷底,再将材料分成小袋挎在肩上,顺着木梯送到绝壁洞口。

  42岁的村民游泽玉在修路搭梯时不慎踩到枯树枝跌伤肋骨,却因自己熟悉地形仍旧坚持敷着药到现场指挥搭建;48岁的村民游泽喜前些年刚借钱为其患风湿心脏病的妻子换瓣膜,自己也患病,家里欠着一堆债务,却坚持要参加引水工程……谈起这项村里的头号大工程,村民们都纷纷对这几位挑战绝壁的勇士竖起大拇指。

  2018年2月,经过9个月的艰苦鏖战,顺风岩绝壁洞内的蓄水池终于建好了。同时,村中海拔较高位置也建好了4口蓄水池,引水主管道2800米、到组管道1.3万米、全村97户除2户坐落位置较高以外,其他95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饮水难题解决 铁厂村经济提速发展

  有了水,乡党委和县人大驻村“尖刀班”开始在筑道修路、架线改电、阵地建设上出主意想办法,协调项目资金。目前,村里已完成村级主干道提档升级,修通硬化铁厂村到重庆市的省级边界3公里公路建设,打通了通往长江黄金水道要塞。

  据建始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郑孝文介绍,建始和巫山两县三镇五村将合力建设巫山庙梁子村7.2公里出行“断点”公路,预计10月开工,建成后将为铁厂村铺出一条跨省脱贫致富的大通道。

  有了水,村民们纷纷开始自主规划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近些年来,铁厂村在产业扶持的推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村建立了粮食、烤烟、生猪、魔芋、蜂蜜等“五类小园”生产基地,村民们的小日子过得有模有样。十多年未回村的游泽勇、游泽红、梁祖俊3位村民都举家搬了回来,忙着修房子、搞产业,准备在家乡一展身手。

  如今的铁厂村,虽然还未脱贫,但是村民们的荷包却日渐鼓起来了。“我们村里外销的土豆由五毛升到了一块,山鸡每只150元升到200元左右,生猪也不用像‘嫁人’那样抬出山外了。”徐芳清高兴地细数着家乡的变化。